第A5版:创业

育种路上的追梦人

——记衢州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张富仙

  •   □本报记者 俞圣威
      她不是“大胃王”,但这几天,她每天要吃近百个样品的番薯;她也不是美食爱好者,但她却品尝过很多果蔬的味道……她就是衢州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张富仙,一个育种路上的追梦人。
    现在,她的眼里只有番薯
      走进张富仙的工作室,蒸锅里的番薯香气正弥漫着整个房间,看见记者,张富仙揭开锅盖,顾不得烫,将一个个番薯对号入座,“这是今天的第3锅,一锅20个,实验室里的近500份番薯样品,计划在一周内完成食味品质测定。”张富仙掰了一半给记者,“你尝尝”。这是紫心的,略有苦涩味;这个红心,粘度很高……张富仙与助手小余边品尝边观察,然后给各个样品打分。张富仙说:“选育新品种除了田间对丰产性、薯形薯色进行初步选择,还要通过干率及食味等品质测定做进一步地筛选。”“这几天家里都吃番薯吧?”记者边吃番薯边问,张富仙一笑置之。而从随后与张富仙儿子的对话中,记者找到了答案。“番薯餐才刚刚开始,我先给你讲讲南瓜餐吧。”张富仙的儿子告诉记者,他对妈妈烧的菜的抱怨,已持续了好几年。在2006年到2011年选育南瓜新品种期间,为了解食味品质,张富仙把各种不同品种的南瓜带回家,一碗炒两种南瓜,切成不同的形状用以区分。她吃得津津有味,爱人和儿子只好跟着吃南瓜餐。
      不仅如此,张富仙还常常梦到南瓜,由于南瓜种间远缘杂交的后代性状疯狂分离,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南瓜曾令她魂牵梦萦。
      丈夫不解,“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拼命干嘛?”那段时间,张富仙每天早上5点多出门,要到晚上7点多才回家。基地里5个大棚的南瓜花她朵朵都要亲手采花、授粉、扎花……大棚里又闷又热,她却从不把这些工作交给小工,“不然哪能知道每一个育种材料的特性?”纵使这样,边上做帮手的小工不是怕昏迷,就是怕得关节炎,跑了一个又一个。“搞农业科研,下田是必不可少的,但像张富仙这样每天早出晚归‘泡’在田里的确实不多。”副所长章心惠打心底里佩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西葫芦“圆葫1号”、“圆葫2号”先后通过了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苦尽甘来!
    育种路上,她忘了病痛
      说到苦,“比起在种子公司工作的那几年,现在还算好的。”张富仙说。2000年,她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工作,从3月到9月整个制种季节里,几乎每天穿行在制种的田间地头。制种村田散、垄长、间隔广,张富仙倒不担心,走十几里田埂路大不了磨破了脚皮,可她从小就怕狗,而制种村里的狗又很多。终于有一次,在全旺镇柴公岗村,一条狗扑向了她,对着右脚就是一口,张富仙痛得跳了起来,村民们赶紧找赤脚医生帮她包扎伤口。
      来不及感觉疼痛,张富仙又一头扎进烈日中。走了十几里山路,看完了杂交稻制种基地里秧苗的生长情况后,张富仙这才想到自己该到防疫站看看,可时间已过去了整整8个小时。医生一撩开她的裤管,发现她的整只小腿已发黑、发肿。医生给她扎了几十针,才把淤血放出来。
      第二天,一瘸一拐的张富仙又走在了田埂上。
      那年,她不到35岁,体重不到45公斤,可为农民服务已经整整10年。
      岁月在张富仙身上留下的,除了她视如浮云的荣誉,就只有一身伤病。2011年7月,是她最难熬的一段日子。“夜里常常睡不着觉,一躺下来就觉得自己要昏死过去。白天在基地里,会莫名其妙地昏厥。”张富仙去了医院。
      医生告诉她,“你这是焦虑症。”张富仙懵了。常年高度紧张,连续工作使得身体极度疲劳是病因,超出常人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则是背后的催化剂。“她是那种十分的工作,要花十二分力气去做的人。”所长汪惠芳说,“她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近年,单位组织员工出去旅游了两次,因为赶上选育的关键季节,她都放弃了。”
      然而,对此,张富仙却很平淡,“我只不过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好人自有好口碑。同事见到记者,一致夸起了张富仙,“从她身上学到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切实感受到了那种正能量。”
      现杭州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华升是她在种子公司时的领导,得知记者在采访她,特别交待要好好报道这位女强人。
      农民由衷感谢:“她培育的西葫芦(美洲南瓜)彻底打败了长形葫芦。”“圆葫1号”、“圆葫2号”被农民一致认可:好种、好看、好吃、好卖。2009年到2011年,全国范围内累计推广面积8673亩,实现产值12883万元,新增效益达8303万元。
      “我学的是植物遗传育种,农科所给了我一个学有所用的平台,我必须全力以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张富仙讲话语速很快,但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