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她在田野上留下最美“声音”

——记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苏玉婷

  •   三尺讲台,眼下被广袤的大地所取代。她是一名大学老师,却在农村一呆就是4年,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引路人。站在天台万年山的茶园中,她就像一株普普通通的小茶树。清新的茶香里,细细品味,你能读懂她对人生的感悟,对理想的追求。“三八”妇女节前夕,笔者专程采访了她。
      她就是苏玉婷,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院声乐老师,派驻天台县白鹤镇的一名农村工作指导员。自2009年2月到白鹤镇挂职镇党委副书记后,苏玉婷扎根基层,服务百姓,连续3次获得省级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称号。
    “不管多苦,我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象牙塔之外的天空,苏玉婷一直很好奇。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省里要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到基层。她便向校领导提出申请,结果却被婉言拒绝,后来她又找了好几回,仍没被批准。
      这下她急了:“我知道基层工作苦,也知道女同志下基层不容易,但不管有多苦,我都做好了心理准备。”校领导被她的坚持打动了。
      2009年2月,苏玉婷作为全省唯一一位省派女性农村工作指导员被派驻天台县白鹤镇。一踏上农村的土地,所有的新鲜感顿时被艰苦的现实击得粉碎。交通不便、交谈不便、问题众多,一系列困难接踵而来,苏玉婷真正尝到了愁的滋味。
      苏玉婷联系白鹤镇的14个村,白水村是她的第一站。刚到村里时,老旧的村办公房、听不懂的方言,苏玉婷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气。村干部朱云贵对她的第一印象也不是很满意:“一个女老师到村里来能帮上什么忙啊,肯定是来镀镀金的。”
      越是摸不着头绪,就越是要冷静,要深入。为了摸清情况,苏玉婷马不停蹄,一个月下来,跑遍了14个村,基本摸清了各村的情况。4年下来,这些村她每个至少走访了30次。
      苏玉婷的敬业被白鹤镇天宫办事处主任葛永跃看在眼里:“她手里总是拿着笔记本,问的问题都很细,提出的观点也很对路,当时我就感觉这个女老师不一般!”
      还真没让葛永跃失望,苏玉婷帮扶很有一套。白水村村民白天外出干活,她就晚上蹲在村里,了解情况;一些村民安于现状,她就把大家组织起来,讲一些他们没听到的致富故事。慢慢地,村民心中的致富梦被点燃了。
      与群众建立信任和感情,是苏玉婷工作取得突破的关键。她说:“做农村工作没有捷径,我把走村串户与下田头、穿皮鞋与穿草鞋、握笔头与帮农活相结合,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工作起来便如鱼得水了。”
    “只要对群众有帮助,再困难我也愿意一试”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她觉得要赢得村民的信任,必须拿出点真本事来,但当时没人相信一个女教师能在白水村打开局面。
      经过一个个不眠的夜晚,苏玉婷头脑中的思路逐渐明朗。“白水村有较好的苗木栽培基础,因地制宜发展苗木栽培是条好路子。”苏玉婷决定由此入手,壮大苗木栽培队伍,拓展苗木销路。
      为了验证自己的思路是否可行,她利用学校暑期实践机会,组织了16位大学生组成的实践小分队,对村里的苗木产业进行全面调研。
      与很多村的情况相似,当时的白水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关系不是很融洽,但当她把调研报告放在大家面前时,班子成员的意见出乎意料地统一起来。“一个班子一个村,就像村里的桂花林,一朵花香不是香,满园花香才是香。”班子成员听懂了她的意思,在工作中慢慢揉合起来。
      班子成员思想统一了,但村民却有想法。当时,部分村民对发展苗木有顾虑,担心种了卖不了;而大户想再扩大规模,又缺乏资金和人力。于是,苏玉婷牵头成立了苗木合作社,明确了苗木种植品种和面积,形成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园林苗圃。如此一来,散户不愁卖了,大户手头的资源也多了。
      一棋走活,苏玉婷的信心更足了。
      现在,白水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种起了苗木,连在外经营汽修的村委会主任汪礼钊也承包了土地,搞起了苗木种植。
      大面积的苗木扮靓了村庄,大家对环境的要求也变高了。垃圾处理分拣场建设被摆上议事日程,但有几户村民的思想疙瘩就是打不开。“只要对群众有帮助,再困难我也愿意一试。”接连5个日夜,苏玉婷天天往这几户人家跑。精诚所至,对方终于将以前受到的委曲放到了一边:“没见过你这样的干部,我再不答应就太对不起你了!”“苏书记来了,把我们都带活了。”第一次听到群众对自己的肯定,苏玉婷百感交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她对天台的方言不再陌生,偶尔还会用几句天台话跟村民们交流。
    “之前是镇里留我,现在是我主动要求留下”
    “我来的时候,校里准备了75万元的扶贫礼包,如果像撒胡椒粉那样,肯定不够花,必须发展项目。”苏玉婷四两拨千斤,在14个帮扶村掀起实事项目建设,一举吸引了各村450多万元资金。
      在与村干部打交道时,她发现一些村干部重口头表述,不善运用法律文本,结果造成目标和解决方案不明确。她便与村干部一起讨论项目,帮助村干部书写规范的报告书。在她的示范和要求下,现在,村干部们逐步养成了从立项到产生项目效果的思考与书写习惯。
      就在工作颇有起色时,苏玉婷的任期满了。白鹤镇党委政府和受助村民舍不得她离开,向工商大学递交了要求苏玉婷继续留任的报告。
      当校领导征求她的意见时,早有思想准备的苏玉婷一口应承了下来,但提出一个条件,把她派到条件更艰苦的万年山区。
      万年山区有茶农3000多人,虽然人均有近2亩茶园,但由于半数以上茶园需要改良,村民的实际收入并不高。“靠山吃山”,苏玉婷认识到,要帮助茶农致富,出路还在茶叶上。万马渡村支书陈长贵说:“我们村有八九百亩茶园,但产量不如人家的高,也没有品牌。老百姓也没能力来改造茶园,更树不起牌子,反正能收多少是多少。”
      群众的心声,让苏玉婷眼前一亮:能不能引进工商资本,建立一条产业链?她把自己的思路跟工商大学的专家团队进行了研讨,专家们经过实地深入调研后,确定了学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四方联手建设的规划目标。
      在她的努力下,万年山的6个村相继成立了茶叶合作社,浙江华顶茶业有限公司老总被打动了,工商大学也投入了部分资金。工商大学的这部分资金以投资形式注入,获得的股份分红全部反哺低收入农户。
      一年很快过去了,指导员的任期又满了。这回,苏玉婷主动打报告要求留下来。“之前是镇里留我,现在是我主动要求留下。”她说,“派其他同志过来,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既然大家认可我,我还是继续留下来干吧!”
      苏玉婷为万年山茶叶注册了“金万年”品牌,并运用自身资源优势,将推广“金万年”的触角延伸到北京、香港等地市场。目前,校、镇双方围绕产业富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确立了金万年茶叶基地帮扶项目,加大力度开发“金万年”高山有机云雾茶。
      “已经4年了,离任期结束还有一年半时间,我想利用这有限的时间,为万年山茶农多做些事!”苏玉婷说。
      她表示,万年山今后要走休闲观光农业这条路,利用工商资本发展休闲茶庄,带动茶农们发展“农家乐”,让茶农们的小日子越过越滋润。
    “看到群众的笑脸,再苦也值得”
      在帮扶中,苏玉婷没有丢掉她的老本行。每到一个村,她都要留意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村里注入文化活力。
      左溪村有一支由50多位妇女组成的花鼓队,左溪花鼓是市级“非遗”项目,但舞台效果不突出。苏玉婷发挥艺术专长,认真研究演员的面部表情、身段动作、情节衔接等,使得这一乡土艺术更具魅力。
      一天晚上,她来到上新联村,看到十几个妇女在跳排舞,便站在一旁观察。“动作不是很规范,整体配合不怎么协调。”她找到领舞的卢敏,指出了当中的不足。
      听说大学老师过来教排舞,村里的姐妹们热情更高了,排舞队很快就“扩编”了。
      上新联村是个大村,单有一支排舞队,还满足不了姐妹们的需求。看到大家积极性那么高,苏玉婷带来了电子琴,在村妇女主任卢林英家中住了下来。在她的发动下,一支35人的女子合唱团组成了。
      白天忙于工作,但当夜深人静之时,对亲人的思念令苏玉婷倍受煎熬。不过,她说:“看到群众的笑脸,再苦也值得。”
      刚到白鹤镇那年,苏玉婷的小孩刚上小学一年级。她把小孩交给母亲,每次跟小孩通电话,她总是鼓励道:“妈妈是你的榜样,不是你的拐杖。”小孩很懂事,学习成绩也好,但一想到幼小的孩子不能好好地享受母爱,她就忍不住鼻子发酸。
      也就是在那一年,苏玉婷父亲被查出患有癌症。父亲安慰她:“你陪在爸爸旁边,爸爸也好不了。你现在为老百姓做的是行善积德的事,一定要做好。”
      2010年,苏玉婷父亲去世。每当想到父亲,她就觉得很亏欠。但她相信当过基层干部的父亲一定会理解她:既然选择了那片土地,就一定要留下最美的“歌声”。
    徐平 蒋挺 王榜
    苏玉婷(右二)带村干部外出取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