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下午召开的全省畜牧兽医工作视频会议,就2013年度全省畜牧兽医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指出,2013年是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关键之年,要继续围绕实现“三个努力确保”的目标,以加快建设新型畜牧产业体系为主线,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抓新型主体培育,四类主体是重点
——新型合作主体。引导规模养殖场抱团组建大型合作社,推动规模场与饲料企业、加工企业联合,加强传统合作社的改造提升、合作社间的联合重组,重点将创新融资、担保等方式,着力破解产业分割、要素离散等问题,推进区域主导产业联动集群发展。2013年,将在完善提升原有98个试点基础上,新培育20个试点,再推出一批成熟的典型,力争全产业链融合、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畜牧新型合作主体达到试点数一半以上。
——核心种业和饲料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品种,引导、支持畜禽种业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创新育种机制,加快培育生猪、禽、兔、蜂等优势畜禽种业核心企业。以散装饲料配送为切入点,加快培育年产50万吨以上的大型饲料核心企业。力争建成全国首个100万吨级,由核心饲料企业、大型合作社和大型养殖场共同出资发起的饲料原料集团采购平台。
——标准化牧场。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布局,科学配套和同步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借鉴上海松江家庭生态农场的理念,按照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五化”要求,从2013年开始,各地要加大力度,逐年排出计划,逐年规范一批,全面提升牧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培育以人工授精、饲料配送、疫病防治、市场营销、有机肥加工与沼液配送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服务组织,新建或改(扩)建20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大力推广永康、平阳等地政府扶持推进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做法。
抓产业层次提升,着力推进牧业“三化”
——着力提升设施化。重点推进出栏3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自动喂料系统的设施化改造和粪污处理机械应用,加快推进保温、湿帘等设施普及,完善牧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快建设“浙江数字畜牧业”信息化平台,完善能繁母猪预警体系。
——着力提升生态化。加强与种植业、林业、渔业、水利、农村能源等部门的联合,重点在生态循环长效对接机制上求新突破,加快推进以牧养林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生态畜牧业发展,扩大蜜蜂养殖与种植业之间的授粉合作。继续推进存栏50头以上小规模猪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引导散养密集村通过整体搬迁、入园养殖等方式,改善养殖环境。
——着力提升良种化。强化遗传资源规范管理,重新公布省级保护名录,全面签订保种协议。梳理和规范种畜禽场管理权限下放后许可审批行为。加快推进新型良种推广体系建设,在巩固提升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一批大型合作社内或区域性的规范化猪供精站。各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县,今年要率先完成供精站的规范化建设,实行全覆盖。同时,加大力度推进奶牛、羊等人工授精体系建设。
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升科学化水平
2013年,我省畜牧兽医系统将以组织开展动物疫病科学防控深化年活动为主要载体,努力抓好五项工作:
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四次专项防控行动,确保主要疫病免疫密度100%,免疫质量超过国家规定要求。加强人畜共患病和仔猪腹泻病防控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启动实施《浙江省“十二五”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分步、分病种开展区域疫病综合防控试点,建立县域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评价体系,加快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
继续组织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演习、万名防检疫人员技能大比武和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等活动,严格生物安全监管,切实落实各项应急防控措施。今年,全省检测量确保在60万份以上。
加快推进基层动物防疫组织规范化建设,突出制度管理、绩效考核和示范推动,全年新建11个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追溯体系示范县。
强化绩效管理,认真落实省政府动物防疫责任制各项规定,切实按照农业部延伸绩效考核要求,狠抓措施到位、责任落实。
抓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项整治不放松
一是“瘦肉精”专项整治。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推行规模养殖场质量安全承诺制度,逐步推行规模养殖场生猪准出制度。强化定点屠宰环节“瘦肉精”抽检工作,力争全省各环节“瘦肉精”监督抽检100万批次以上。
二是生鲜乳专项整治。强化对奶站收购、运输及台账等制度落实情况检查,进一步提升生鲜乳收购站硬件设施和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大黄曲霉毒素、三聚氰胺等风险排查,力争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100%。
三是兽药饲料专项整治。深化兽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重点是强化兽药残留监控,打击养殖环节非法使用违禁药物,以及超剂量、超范围、不执行休药期等行为。深化饲料专项整治,开展饲料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坚决打击饲料中非法添加行为。建立饲料、兽药、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探索实行产品(场)“黑名单”制度。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试点及示范创建活动,促进饲料产业提升转型。
抓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切实提升能力
围绕“创新、深化、提升”,严格执行农业部“六条禁令”规定,推动农业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行风建设年活动落实。
一是创新动物检疫工作机制。制定《动物检疫协检人员管理办法》,规范协检人员管理和检疫工作程序,明晰工作职责,规范出证行为,试点推进动物检疫证明电子出证,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屠宰检疫技能比武。进一步强化风险评估、流通防疫监管措施,切实加快推进浙闽高速苍南、黄衢南高速江山、开化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等屏障体系建设。
二是深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总结推广宁波、嘉兴、湖州等地经验,梳理出无害化处理推荐模式,召开现场推进会,探索建立政府监管、财政扶持、企业运作、保险联动相结合的无害化处理机制。切实加强富春江漂浮死猪防控,各地特别是富春江沿江及上游各县(市、区),要尽快落实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补助政策,在汛期前尽快开展再排查、再落实,确保汛期富春江流域不发生大面积漂浮死猪事件。
三是提升监督执法能力。今年要完成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加强官方兽医资格确认和官方兽医骨干轮训,强化监管档案管理,规范履职行为。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开展案件评查,提升执法办案能力。组织开展“优秀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团队”评选活动。组织做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加强动物诊疗机构管理。
抓特色精品,培育产业金名片
——做大做亮。立足地方畜禽品种和生态资源优势,指导重点地区设计载体,出台政策,按照“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思路,集品种选育、基地合作社建设、餐饮加工、文化展示于一体,着力实施“湖羊产业振兴计划”、“金华猪产业振兴计划”、“蜜蜂产业振兴计划”等,培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金名片。
——做足做多。重点发展兔、鹅、羊等中小型动物,适度发展肉牛等大型动物,加快推进草食动物规模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使草食动物成为我省肉类“保供”新的增长点,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菜篮子需求。
——做强做精。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扩大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引导发展以无特定病原鸡蛋、动物生物制品开发为主的新兴生物产业,培育形成新的特色精品。
抓支撑与保障,确保工作成效
强化技术支撑。今年将围绕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开展以“三位一体”乡镇公共服务中心为主体、合作社自我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为补充的基层技术推广模式试点,推出一批成功典型,进行破题。鼓励技术支撑机构与大型养殖场、新型合作主体开展日常对接服务,探索建立校企定向联合办学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探索建立首席专家一对一领培后备首席专家。围绕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加大攻关协作力度,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熟化与集成应用,强化行业主导技术推广。
完善项目保障。积极争取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安排,进一步整合畜禽种苗工程、现代畜牧业发展、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等项目资金,按照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要求,集中财力引导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严格落实“一个办法、四个规定”要求,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农民得到实惠,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引领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
狠抓工作落实。按照中央和省里关于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借鉴农业部延伸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围绕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狠抓重点工作督查和管理绩效,加强全系统联动,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措施跟进到位、成效保障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