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今年元旦前后,台州椒江菜价一路攀升,以包心菜为例,当时田头批发价从一个半月前的1元每公斤猛涨到3元每公斤,使众多菜农赚了钱。这次蔬菜价格上涨,既有天气寒冷造成蔬菜生长缓慢的原因,也有由于冰冻天气造成部分公路交通堵塞,运货车辆滞留的原因。
菜价的高企自然让许多菜农急于补种,一些菜农甚至大规模扩大种植面积。但是,这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的后果就是,蔬菜生产很可能步前阶段严重滞销的后尘。就在几个月前,由于山东等地大白菜主产区普遍丰收,本地大白菜又大量上市,大白菜批发价每公斤不到0.4元。更让一些菜农伤心的是,他们种植的大白菜价格即便卖到每公斤0.4元,就算一天能卖100公斤,也只有40元,这根本付不了小工的工资,他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辛辛苦苦种起来的大白菜在地里白白烂掉。对于大白菜滞销问题,这几年每年四至五月份、十至十一月份连续出现,菜农始终跳不出这样的“怪圈”。
不仅仅是蔬菜生产,柑橘生产也不时遭遇“寒流”。由于这几年柑橘种植面积、产量上升较快,无核橘等主打产品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吃香,中档以下果品连每公斤0.8-1元都卖不出去,而且即便是优质高档果也很难销售,导致一些果农家里的柑橘堆积成山,弃之可惜,不弃之又成为一大包袱。
其实,这几年遭受跌宕起伏行情的还有养殖业。以养猪业为例,价格高企时,原先不从事养猪行业的人都想进入养猪行业;价格低迷时,即便是一些养了一二十年生猪的养殖户也难逃厄运,资不抵债,个别养猪户只好伤心退出。同时,“过山车”般的价格波动也让广大消费者很迷茫,因为他们并没有从中受益。
应该说,菜价、肉价适度波动很正常。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菜价、肉价要么“火箭式”上涨,要么“自由落体般”下跌,导致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户只能依靠“撞大运”来赚钱,这就很不正常。
细究下去,我们发现,一是流通环节出现了问题,特别是“最后一公里”助推了零售环节菜价、肉价上涨,最终将价格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二是种菜就像“撞大运”一样,农民根本不知道到底种哪样蔬菜比较合适,好卖时菜农们一股风似地扩大规模,不好卖时就全面放弃;三是缺少全国性、权威性的预警平台,没有给予农民更多的行情预测指导。
种植业也好,养殖业也好,农户要想赚钱,就得走出误区,掌握市场波动规律,这是“铁定的规律”。但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掌握市场波动规律谈何容易?希望政府部门有更多的举措,将“三农”情怀转化为落实的行动,找准着力点,出实招、出妙招、出高招,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量身制定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政策和措施,让农民感受到更加体贴、有效的服务。
台州市椒江区读者 陈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