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   □蔡元杰
      农业经营体系,涉及经营对象、经营内容、经营手段、经营方式、经营制度等方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也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党的十八大立足农业现代化宏伟目标,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高度,指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具有前瞻性考虑、整体性要求和全局性意义的决策部署,充分反映了经营体系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一、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生产要素紧缺。推行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优化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也随之出现了经营决策分散、规模细小、产业零碎和生产低效等情况。近些年,通过现代农业目标导向、市场机制倒逼和政策投入引导,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逐步得以丰富完善,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经营合作化、劳动作业机械化和产品产销一体化的格局初露端倪。但产业结构、组织结构松散等问题并没有完全改观。农业现代化需要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坚持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有机结合,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有助于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联合开展生产和进入市场,扭转生产的盲目性和进市场的弱势性,增强获利能力;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协调性,使生产布局与资源要素、经营主体与经营产业以及产业之间更加匹配;有助于实现农业发展的高效性,提高资源要素使用效率、劳动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率。
      二、新型经营体系的内涵要求
      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其特征明显,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它既包含对经营手段和生产方式方法的要求,也包含对产业和劳动组合方式的要求;既是对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的要求,也是对系统外部环境及其与内部系统关系的要求;既涉及对农业生产力的要求,也涉及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要求。(一)从集约化看:一是产业要集约发展。遵循自然特性、市场导向和产业基础,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产品结构,充分显示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和优质化,避免布局零碎插花、结构类同松散、产品低质低端,形成优势产业带、特色产业群,提升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竞争力。二是资源要集约配置。有效保护开发农业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光、温、水、耕地等自然资源,促使优质资源向优势产区、优质产业和优秀主体流动,充分挖掘资源对农业增产增效的潜力,防范资源配置低效和使用浪费。三是要素要集约投入。坚持节约集约原则,紧密结合农作物和畜禽生长需求,科学运用技术装备,合理施用农资产品,把握农业生产投入的准确度和精确性,克服投入不足或结构不合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克服过度投入的不经济以及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损害。(二)从专业化看:一是生产要专业。培育专业农户,减少兼业农户,促进经营主体职业化,防止农业生产的兼业化、副业化。同时,推动经营主体分工分业。二是技术要专业。根据产业需要开发应用专用品种、专用化肥、专用农药等,促进生产技术专业化。针对不同产业、品种和生产时段应用对应的技术装备、技术模式和技术路线,增强技术适宜性,防止技术不对路而影响效率。三是市场要专业。坚持差异化竞争原则,进一步细分市场和消费群体,并根据市场需要生产针对性产品,打造专业性品牌,克服只顾生产不管市场以及不管产品等级档次一揽子推销的状况。(三)从组织化看:一是不同主体要联合。在经营主体不断分化的基础上,通过以利益为纽带,推进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在生产经营上开展广泛深度联合,抱团安排生产、推广技术、采购农资、创建品牌、推销产品、获得服务,提高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自然与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不同环节要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各环节紧密衔接,按生产配套加工业、营销业和服务业,变各环节割裂为相互联系,变利益挤占为互利共赢,促进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提高各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和协同发展能力。三是不同业态要融合。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融合,使种植业有效消纳畜禽排泄物;种养业与种子种苗、农机、农村沼气、信息等产业有机融合,促使种养业经营档次全面提升;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有机融合,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举,从而更好地推动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机农(牧)艺结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结合,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配套能力。(四)从社会化看:一是经营服务要社会化。根据农业生产经营实际,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经营主体互助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变服务组织不健全、服务产品供给不足、服务机制不活的状况,使农业生产变得更轻松、更高效、更体面。二是资本投入要社会化。完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投资机制,广泛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金以及外资投入农业,形成多元化、社会化投资的局面,更好地实现农业发展由资源拉动向资本带动转变,构筑工农互动、城乡一体新关系,构筑农民群众与工商企业共同得利新格局。
      三、构建新型经营体系的主要任务
      构建新型经营体系,需要按系统化的思路全面改造变革传统经营体系,按体系化的要求全面改革创新经营方式,按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完善提升发展模式。从当前实际出发,迫切要求加快建设富有效率的新型产业体系、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科技体系和制度体系,从而使新型经营体系真正有效确立起来。
    (一)推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
    坚持走布局集中、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功能融合的路子,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构筑全产业链,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进产业布局规模化。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基地为基础、项目为依托,继续深入调整区域布局,引导产业连片开发和布局相对集中,打造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带、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基地建设,促使一个个独立基地连成规模化生产区域,并以基地为核心,逐步向周边辐射延伸,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特色产业强镇强村。全方位打造农业综合体和产业集聚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步伐,综合配置关联产业,增强集聚发展能力。二是推进产业体系完整性。坚持种业、种植业、畜牧业、农机化相结合,坚持生产、科技、服务相衔接,坚持生产、加工、流通相配套,使农业生产上下游产业直接对接,促进关联产业相互协调、互动共进。三是推进产业功能融合开发。挖掘农业多样性功能,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生物农业等新业态,开发农业文化产品,更好地发挥农业涵养生态、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承等功效。四是推进产业链整合提升。积极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改善农田基础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条件,提升农业各领域技术装备水平。推行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分级包装、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价值链。
    (二)推进新型组织体系建设。
    坚持经营组织化、组织合作化的思路,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和经营能力培养,加快推进经营方式创新和机制完善,提高农业竞争力。一是强化传统经营主体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民,当前新型经营主体中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和管理服务的绝大多数也是农民。改造、提升和发展农民,是构建新型经营体系的关键所在。坚持边转移、边引进、边培养并举,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化,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实现农民市民化;大力引进有资本、有技术、有知识的经营能人,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科学生产水平。二是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养。加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培育,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农资经营、农产品营销等主体全面发展。重中之重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抓紧抓好合作社带头人建设、运行机制建设、服务规范化建设,发挥合作社在组织生产、销售产品、统一服务和品牌塑造中的作用;推进专业种养大户通过工商注册登记获得法人资格,拓展经营领域和经营规模,不断走向职业化。三是强化经营主体合作。重点是引导同行业各主体、产业上下游各主体以及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通过土地、资金、技术、品牌等入股,或采用合同制、订单制、委托制、代理制等方式,开展生产和服务合作,形成紧密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三)推进新型市场体系建设。
    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和规则,激发经营活力和发展动力。一是完善农产品市场。加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专业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营销经纪人培养,完善绿色通道政策,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切实改进营销方式和流通设施,大力发展产供直销、专业配送和电子商务,缩减农产品销售环节、交易成本。确立现代营销理念,强化宣传推介,广泛组织展示展销活动,扩大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二是完善服务市场。做强做大现代农业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业生产与服务逐步分离,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及维修、病虫害防治和动物防疫、农产品采收等服务项目。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服务领域拓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农民群众开展合作服务,促进服务资源优化组合。大力开展公共服务,强化农技推广、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服务,改善农业经营环境。三是完善要素市场。重点培育农业人才市场,吸引二三产业经营能人流向农业、优秀大学生从事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农业,推行大型基地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产权人与经营管理人相分离;培育农业资本市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稳步发展村镇银行,鼓励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引进社会各层面投资农业,解决农业经营资金短缺问题;培育农村土地市场,通过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创造要素集聚和规模经营条件。
    (四)推进新型科技体系建设。
    围绕转变经营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经营科技含量。一是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机制。根据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性研发机构建设,更多地在企业和产业层面开展技术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农业院校与地方、企业协作机制,引导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技与产业联动,增强技术创新针对性。二是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机制。结合经营体系的转换,妥善调整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强推广手段和条件建设,建成一些围绕产业的区域性农技推广中心,提升农技推广实效。加强产业技术团队、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加快技术熟化和成熟技术应用。引导社会力量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开展技术推广,推进农资经营技物结合,强化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与生产技术要求同步到位,以产品质量倒逼技术推广。三是进一步健全技术应用机制。坚持技术与产业和主体技能紧密对接,坚持技术应用集成配套,提高综合运用效果。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加强农机化、智能化设施、生物制种、生物农药(肥料)、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研发和推广,有序推进农业设施化、生物化、信息化。
    (五)推进新型制度体系建设。
    立足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加快创新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健全生产、交换和利益关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依法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确立和体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着力在统与分两个层面推动经营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组织的协调服务功能,使统一经营更好地向农户联合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经营服务体系转变;切实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不断改善生产设施条件,使家庭经营更好地向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手段转变。进一步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促进产业链各端主体相互合作,结成紧密利益关系;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形成互利共赢新格局。进一步完善经营规则,建立经营主体公平竞争、产品和要素公平交换、产权公平交易机制,保障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促进经营主体健康成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作者系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副巡视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