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绘出“三农”新景

保供增收美乡村 改革惠民促融合

  □本报记者 陈鎏琰 徐琳
  本报讯 2月22日上午,全省农村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会议围绕保供增收美乡村、改革惠民促融合的要求,明确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五大重点。省长李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薄弱环节。会议提出,要夯实基础、拉长短板,就要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充分利用省部合作共建农业现代化的机制,大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农业科技,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层次加快提升、经营主体快速成长、支撑体系不断完善,让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要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确保市场供应;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提升我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培育和推广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为主的耕地规模经营格局;推进农业科研推广,建立健全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机制,加快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品种,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和“电子农贸”。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浙江建设的主战场。会议提出,要坚持人居条件改造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与中心村培育建设并重,加大建设力度,健全长效机制,彰显生态美、人文美,打造出美丽的乡村风景线,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
  中心村是优化农村产业和人口布局的重要节点,我省将把中心村培育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民异地搬迁、农房改造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村域经济,加快建设服务设施,提高中心村产业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深化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继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进整乡整镇环境整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广泛开展农村环境清洁活动,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
  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我省将通过实施农民创业行动、农民充分就业行动、农民持股计划、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等,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
  创业农民数量多是我省农民收入长期位居全国省区首位的最重要因素。今年,我省将继续实施农民创业行动,大力培育创业主体,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各个领域创业人才培养。拓宽创业领域,引导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开展多产业创业。
  让更多农民拥有股份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为此,我省将深化产权改革、规范收益分配,创新农民入股渠道,通过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土地股份合作社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兴办和在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项目、集体物业经济参股等多种渠道,促进更多农民持有股份。
  今年,我省还将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加大扶贫力度,增强农民增收能力;继续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加强扶贫绩效评估和监管。
推进统筹城乡投资建设
  统筹城乡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会议提出,要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引导浙商回归投资,推进中心镇培育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我省将大力发展山区高效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生态工业、养生养老业等,加快建设9大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区和湖州、衢州、丽水3个山区发展试验区。推进农民异地搬迁,把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作为新型城市化战略的重点,把农房改造作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
  按照“提标、扩面、并轨”要求,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改建)农村文化礼堂1000个、中心村健身广场30个;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新农合筹资水平和低保标准。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城乡融合发展核心是城乡体制融合。会议提出,要以完善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为着力点,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相统一,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农村集体产权等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其他领域改革的基础,我省将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农民房屋产权等确权登记颁证,让农民拥有产权证明。加快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社员。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监管模式创新,着力破解“三农”贷款难题;积极稳妥开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实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依法保障户籍迁入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扩大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试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