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种粮特刊

临 安

粮食生产走出了五条“机耕大道”

  •   2012年,临安市被评为我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这项荣誉授予临安,临安当之无愧。因为有业绩为证——
      2012年全市粮食超额完成考核任务;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顺利通过验收;
      水稻高产创建成效显著,示范区平均亩产量达到570公斤,最高亩产1026.7公斤,创杭州市水稻高产之最,在全省名列前茅;
      稻田养牛蛙模式、太阳镇产业化经营之路等模式创新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
      这一切的背后,其实,得益于临安在发展粮食生产上的正确路径,如果说以前临安市粮食产业一直“田间小路“上徘徊的话,如今无疑修好了五条“机耕大道”,得以快步前行着。
    路径之一:
      走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之路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关键要稳妥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临安市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服务促进等手段多管齐下,以直接流转和服务流转等形式快速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2012年,临安市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5万亩,全市新增财政补贴各类农业机械863台(套),其中农田耕作机械325台(套),植保机械55台(套),高速乘座式插秧机20台,收获机械9台,直接受补助农户762户。极大的促进了临安市粮食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
    路径之二:
      走产、加、销产业化经营之路
      粮食生产之所以不被重视,主因在于生产效益低下。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行粮食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是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临安“太阳”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地处太阳镇的高拔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稻米加工,扣除成本,亩产值达到4200元,比单纯卖稻谷亩增效益2200元。太阳镇的成功经验为临安市粮食产业化经营之路树立了典范。
    路径之三:
      走依靠科技的高产创建之路
      稳定粮食总产,一靠种植面积,二靠提高单产,面积刚性减少,只有在提高单产上做文章。“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实践证明,高产创建是促进良种与良法配套、农机与农艺结合,集成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的良好载体。2012年临安市建立了以於潜祈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核心的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锦北、天目山、太阳等6个省级高产创建千亩示范片,高产创建面积达到1.793万亩。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品种上重点推广中“浙优1号”、“甬优15”、“甬优12”等水稻主导品种9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技术上实施超级稻技术9万亩,水稻机械插秧技术2.005万亩,“强化”栽培技术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2.5万亩,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12.2万亩,先进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积极组织开展粮食高产示范方与试验田评比活动,设立水稻高产示范方6个、领导试验田6个、高产示范户16个,分别给予0.2-3万元不等的奖励。通过创建活动,功能区平均亩产量达到570公斤,市长示范方平均亩产760公斤,攻关田亩产1026.7公斤,创我省水稻单产之最。
    路径之四:
      走种养模式创新发展之路
      创新农作制度,摸索“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粮经模式是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捷径。经过不断摸索,临安市已形成一批农作制度新模式。“水稻—牛蛙”、“水稻—泥鳅”、“水稻—药材”、“水稻—蔬菜”、“薯—薯—菜”等创新模式在临安市各地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太阳枫树岭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稻田养牛蛙”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单位经济效益,亩收稻谷650公斤,牛蛙120公斤,亩产值达到7500元。
    路径之五:
    走农业项目带动之路
      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就是项目建设。做好项目申报,确保项目建设成效对促进粮食增产增效、做大产业规模、加快科技推广、推进社会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临安市累计争取水稻产业化、功能区建设、高产创建等各级项目资金110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了一批粮食经营主体和种粮大户,为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毛伟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