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言论

  要正视种业发展“两张皮”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谈到我国现代种业与外国种业的发展差距时表示,其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不可忽视。“从种业发展的角度讲,‘两张皮’是最严重的毛病。”他解释说,我们不是没有好种子,当前我国从事种子科研的多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部分种子品质已与洋种子不相上下。然而,“就是因为科研与市场脱离,一个新品种培育出来后往往难以推广;而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研实力弱,更多的相当于一个贸易公司,干的是‘买进种子卖出种子’的活,造成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优势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难以脱颖而出。”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仇焕广表示,为了让育繁推三个环节更好地衔接,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之间合作的推动,让企业积极参与商业化育种,从而加快提升企业的科研育种能力。
防止从源头增加种粮成本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说,我国种子研发资源集中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以及种业公司,政府扶持一定要考虑到绩效目标,这才是财政资金投入的根本目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种子研发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的项目。财政投入不能一投了之,着眼点要解决育种水平低下等根本问题,而非片面做大做强种子企业。他说,国内种业前10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仅有约13%。“种子行业周期很漫长,有自己的规律,一个新种子产生需要7到8年时间,要注意防止企业只顾追求短期效益,也要推动科研机构将研发结果与市场结合。”此外,种子公司如果单纯考虑效益,若对新品种高价推广,也有增加农民负担的隐患。
  白景明也认为,正如我国扶持农业的范围从生产到流通那样,对种业发展的扶持也应如此,要考虑到流通中存在的成本问题,以防从源头增加种粮成本,造成粮价上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