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100年前火车票如何发售

  春运期间,一则《呼吁无座火车票应该半价》的微博引起了众多网友关注。文章认为,站票、座票应与软卧、硬卧一样,按照服务的不同而差异化收费,从而体现公平的市场经济原则。但反对方则认为,如果实行站票半价,可能会冲击铁路整体运营秩序,如果火车票站票半价,是不是公交、地铁也都需要重新定价?
  1909年中国自主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100年前铁路车票是如何发售的呢?
  民国时期车厢分三等
  车票,是旅客乘车的凭证。民国时期,主流的铁路客车车厢分别为:头等车、二等车、三等车。这三种车是法定车厢,一般每趟列车都会加挂。1928年6月4日早晨5时23分,张作霖乘火车在沈阳皇姑屯遭遇爆炸身亡,这趟列车当时就加挂了头等车8节、二等车3节、三等车5节。
  头等车的乘坐者多为政府要员、外国人、大商人、社会名流。车座是软座,铺有地毯,化妆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而且一般带有卧铺车。二等车的乘客主要是政府低级职员、白领和小商人等。座位也是软座,设备较头等车略差。二等车有单纯的座车,也有附带卧铺功能的座车。后者白天是座位,晚上长椅为下铺,靠背支起当上铺,很方便就改造成了卧铺车;三等车的乘客更加广泛。车座是木质硬座,全是硬座车,没有卧铺。
  民国期间铁路部门发售的以上3种车厢车票,不管是卧铺还是座位,车票都是“无座票”。车票票面上只写有始发站、到站、票价、车厢等级等信息,没有座位号。那时候的火车,全部是上车找座位,没有对号入座的说法。当时头等车、二等车车票很贵,而且有一定身份限制,普通百姓坐不起。大部分时候,头等车和二等车内的旅客非常少,不会出现上车找不到座位的情况。而对于三等车旅客来说,人多拥挤,找座位就是件麻烦的事情了。
  当时普通旅客的乘车程序是:买票(大站开车前2小时开始售票、小站1小时)、候车、检票、上车找座。因为没有对号入座制度,这一系列过程都是争先恐后,你推我撞,一幅纷纷攘攘的场景。买票则要排长队。铁路部门根据列车等级设立不同的售票窗口,一般头等、二等车售票口人不多,三等车售票窗口则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大的火车站附近一年四季都活跃着黄牛党,专门替人买票赚手续费。
  检票要懂“潜规则”
  遇到某些不法检票员,看到排长队准备乘车的旅客,会突然停止检票,高声大喊:“客满了,停止检票。”这时候,常出门的旅客并不慌忙,手举车票挤到前面再递上一张钞票,检票员立即放行。有的无票乘客私下塞点钱给检票员,也能进站。上车找座更是个技术活。民国时一名旅客描述上车抢座的情形:“当你3次(指买票、检票、上车)从争先恐后的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之后,一面喘着气,一面像老鹰捉小鸡一样目光炯炯找寻车上的座位;看见那边有空,便赶快一屁股坐下。”
  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平津道上》描述,某次坐火车从天津到北京,买了一张三等车票,“三等车厢里的拥挤,简直使人想象不到。一开门就只看见到处是人头。”巴金提了一个大藤箱,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车厢,每看到一个空座,刚要坐,立即有人阻拦说,“这里有人”。一直走到最后一节车厢,才总算找到一个位子。像巴金这样的斯文人,抢个位子不容易。
  在火车上,一人霸占几个人的位子是大伙公认的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丰子恺提起这个就一肚子气:“不说车厢社会里的琐碎事,但看各人的坐位,已够使人惊叹了。同是买一张票的,有的人老实不客气地躺着,一人占了五六个人的位置。看见找寻座位的人来了,把头向着里,故作鼾声,或者装作病了,或者举手指点那边,对他们说‘前面很空,前面很空’。有的人用行李分占了自己左右的两个位置,当作自己的‘卫队’。有的人没有行李,把身子扭转来,一个屁股和一条大腿占据了两个人的座位,而悠闲地靠在窗口吸烟。他把大乌龟壳似的一个背部向着他的右邻,而用一条横置的左大腿来拒远他的左邻。这大腿上面的空间完全归他所有,可在其中从容地抽烟、看报。逢到找寻座位的人来了,把报纸堆在大腿上,把头攒出窗外,只作不闻不见。还有一种人,不取大腿的策略,而用一册书和一个帽子放在自己身旁的座位上。找座位的人倘来请他拿开,就回答他说‘这里有人’。”
预订卧铺和座位需要另缴手续费
  民国时期,显然不具备对号入座的条件。要实现对号入座,最起码得满足3个条件:一是乘客数目不能超过座位数目太多。民国铁路设施极差,三等车通常人满为患。有时候车辆不够用,还经常加挂“四等车”,其实就是棚车,压根就没座,更是无号可对;二是有精确的车票管理系统,这一点要到计算机时代才能实现;三是列车铺位、座位编号要固定。民国的列车今天可能挂两节卧铺车,明天就可能挂五节。车辆的内部构造也不一样,今天挂的车有100个座位,明天挂的车可能只有80个座位。连标准、固定的编号都无法做到,对号入座更是空中楼阁。
  那时头等、二等车也可以预订卧铺和座位。但是预订后,直到上车前,也无法知道铺位和座位号。预订只是保证你上车有位子,而不是给你一张写有座位号的票。这与对号入座不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预订也是要花手续费的。在基本的火车票之外,你为了保证自己上车有位子,必须额外多花一笔钱!
  总之,民国铁路客票的特点是:售票一律“无座”,上车拼命抢座,订座额外花钱。在这种制度下,“座位”并不是必需品,而是一种特殊享受,需要多花钱才能得到。
(摘自《北京青年报》 李子明/文 2013年1月2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