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是五大类天然植物激素之一,具有促进果实成熟和衰老的作用。乙烯利属低毒类化学制剂,植物体吸收后分解形成乙烯。
水果生产中,由于长途运输或为了延长贮藏期,需适当早采,有些水果采后不能马上食用需要后熟,这些果实通过喷施乙烯利缩短达到充分成熟的时间。乙烯的催熟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植物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不是化学作用过程,不产生任何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通常情况下,乙烯在皮不可食的水果上使用,如香蕉,不会造成可食部分残留量超标,可以安全食用。
用乙烯或乙烯利催熟在全世界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皮可食水果上,建议不要将药剂直接喷施在果面上。
削去腐烂部分的水果,能不能吃
当水果表皮受到损伤或保存不当时,一些病原菌会侵入其中,导致其腐烂、变质。尽管在腐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肉眼无法看到,但尚未发生病变的部分也会受到侵染,食用后难免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某些真菌毒素甚至能致癌。因此,已部分腐烂的水果,削去腐烂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即使看似好的亦不能食用。
食用海鲜要注意什么
食用海鲜,一是加工方法要适当。潜伏在鱼、虾、蟹等体内的副溶血性弧菌,可通过烧熟、烧透的办法来杀菌。二是不宜过量。海产鱼类可能导致体内水银含量过高。三是关节炎患者忌多吃。四是配啤酒易患痛风。海鲜食品富含嘌呤,可造成人体代谢紊乱,食用海鲜时饮用大量啤酒会产生尿酸引发痛风。五是忌与某些水果同食。与柿子、葡萄、石榴、山楂、橄榄等水果同吃,降低鱼虾蛋白营养价值,与海鲜中的钙质结合,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
霉变的食物还能吃吗
在饲料和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是受污染频度最高且毒性最强的霉菌毒素之一。被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指明为有足够证据证明的强烈致癌物,其致癌性为肝脏致癌型。动物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后,其内脏和所产的奶、蛋、肉中也会含有毒素,通过食物链侵害人类。牛奶是最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畜产品之一。
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制品检出率更高。发霉的酱菜中也可能会有黄曲霉毒素,一粒发霉的花生米,要比牛奶中超标的黄曲霉毒素多得多。不完整的花生米也不能吃,半粒花生米表面最容易发霉,尽管肉眼看不见,但实际上含有很多黄曲霉毒素。
所以,霉变食物千万不要吃,即使将霉变部分去除也不行。
如何识别毒蘑菇
一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二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三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四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五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六是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七是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则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八是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相关链接
植物生长调节剂知多少
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用做调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改良品质。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其他农药一样,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有特定的用途,而且应用技术要求相当严格,只有在特定的施用条件(包括外界因素)下才能对目标植物产生特定的功效。
我国是世界上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为广泛的国家。农业部发布的《农药合理食用准则》(GB8321)系列国家标准对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内的农药的适用作物、防治对象、施药剂量、施药方法、最大施药次数、安全间隔期以及最高残留限量值都有明确规定。按照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施药和采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能够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在设施农业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较为广泛,消费者应该尽量选择可追溯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企业,或经无公害或绿色认证的农产品,特殊人群如孕妇和儿童建议食用应季农产品。
怎么看农残
农药残留检出,是指应用特定检测方法,检测到残留农药的量达到或超过方法检出限。农药残留超标,是指农药残留检测中,检出值超过规定的残留限量值。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农药,所以农产品中很可能含有农药残留。随着科技发展,检测仪器和检测方法灵敏度提高,低剂量残留也能检出,但只要不超标,就可以放心安全使用。
食用含有超标物质的食品是否安全,主要取决于残留量、毒性和食用量。而限量标准的制定一般经过残留试验、膳食结构分析、风险评估等步骤。残留试验使用的是敏感指示动植物,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并将危害风险至少放大100倍,即限量值是最保守数值。因此,理论上讲,食用含有超标物质的食品不一定会产生严重后果。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就是要通过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居民能够购买到符合标准、安全放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