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71岁林业老“战士”的执着坚守

——记临安现代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安国

  □本报记者 姚力丹 通讯员 张慧
  他,40年如一日与大山打交道,和树木交朋友,临安原有大大小小630多个村庄,他跑遍620个……
  他,虽然已有71岁高龄,每年却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家,其余的时间不是在下乡,就是在为农民培训授课,或是赶往全国各地的贫困山区“传经送宝“……
  他,牵头主持了“雷竹早出高产技术推广”、“山核桃综合丰产技术推广”等11个项目的研究推广,让临安农民增收100亿元,被称为中国竹笋领域的“袁隆平”……
  他就是临安现代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原临安市林业局总工程师——王安国。上周,记者在临安太湖源观赏竹种园里见到了这位在林业科技战线上奋斗了大半生的老“战士”,瘦瘦高高、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的王安国,远远看去,就像那漫漫竹海中一棵挺拔的竹子。
“只要能做科技工作,去哪里都行。”
  “我大学学的就是林学专业,这就注定我这辈子和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忆起自己近40年的林业科技工作之路,王安国很是感慨,他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正值文化大革命,他卖过酱油、挖过煤,却一直没法真正从事林业科技研究。直到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唤回了“科学的春天”, 王安国才大胆要求回归林业科研岗位。
  “当时领导同意我归队,但条件是要回来就上天目山,去最穷的昌化、昌北地区,我说好啊,只要能做科技工作,去哪里都行。”王安国告诉记者,那时昌化、昌北地区的农民靠山核桃为生,可由于产量很低,农民非常苦,所以当地称昌化、昌北为“临安的西伯利亚”。
  30年前的昌化、昌北交通非常不便,为了做好研究,王安国就常年住在农家。山核桃长在海拔600—800米的高山上,而昌化地区的山又非常险恶,两个山谷之间,常常是看得见、叫得应,走走却要大半天。为了采集山核桃样本,王安国和他的同事们每次都是天不亮就拿着手电筒出发上路,中饭就吃带去的冷馒头,喝冷水。“采集样本,靠得就是两条腿走,碰到没路走的地方,就只能顺势从山上滑下来,虽然辛苦,但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责任。”王安国告诉记者,1983年时,临安还有54万亩荒山,不少村里的农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元,作为林业科技工作者,让山绿起来,让农民富起来,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王教授就好比竹笋领域的‘袁隆平’。”
  王安国深入调研,敏锐地发现了竹产业的巨大潜力,在那个“以木为纲”的年代,他大胆地提出了“经济翻两番,竹子挑重担”的建议。当时的临安县委县政府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提出了发展10万亩竹子的决定,从此,竹子得以从“夹缝”中挤出,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
  九十年代初,三口镇农民鲍子潮首创“雷笋早出技术”,培育出了“冬天里的春笋”,王安国从中得到启发,带领一班人大力实施“雷笋早出高产技术推广”项目,使雷笋产业快速发展,临安农民由此大面积脱贫致富。如今,临安的雷竹已发展到了48万亩,产值超过9亿元。与此同时,王安国还牵头组织了“山核桃丰产十项技术研究”,使山核桃产量“大小年”问题得到很大改观。据估算,十几年间,“雷笋早出高产”和“山核桃综合丰产”两项技术已为当地农民增收百亿元。“不夸张的说,王教授就好比竹笋领域的‘袁隆平’!”临安市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在为临安农民培育出雷笋、山核桃两大致富产业后,2000年,王安国又提出了“发展20万株香榧树,为临安农民培育第三棵摇钱树”的建议。在他的大力推广下,现在,临安已经发展香榧树100万株,收获的香榧,其品质完全可与诸暨香榧媲美。
“退休只是个年龄界限,只要农民兄弟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2002年,60岁的王安国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他坚持退休不退岗,不仅担当起市林业局总工程师的重任,还用政府奖励的20万元创办起了临安现代林业科技服务中心。王安国告诉记者,这些年,一些竹林出现了衰退,还有不少竹农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退化,严重影响竹笋产业可持续发展,创办现代林业科技服务中心,就是为了搭建科技转化平台,解决林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于是,周边人都发现,退休后的王安国更忙了。许多农民以为他退休了,该有时间了,请求帮忙和前来咨询的人比原来更多。采访中,王安国的手机就像热线电话一样不断响起,来找他的,都是来请教问题的农民。“已经习惯了,每个月都要好几百元的话费呢,农民找我,说明他们信任我啊。”王安国这样说。于是,尽管已退休10余年了,可每年,他总有一半时间“泡”在山上和农家。10年来,他为农民讲课320多次,下乡指导1200多次,受益农民百万多人次。
  有一次,王安国身体不好正在挂盐水,临时接到讲课通知,他拔下吊针“逃之夭夭”。讲座进行了4个小时,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结束时还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他提问题。看到来接他的是救护车时,偌大的会场顿时寂静无声。
  如今,王安国不仅是临安农民心中的“科技财神”,他还将“竹子富民”的文章做到了海南岛。2002年,受“中德合作竹藤项目”委托,王安国去海南岛协助考察岛上是否适合种竹子。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当地农家的贫困状况看得他几乎落泪:家里连个锅台也没有,就拿三块石头支着一口锅。在考察汇报会上,他动情地说:“身为一名老党员,看到革命老区如此贫穷,我很难过,我一定要帮这里的农民种好竹子,让农民脱贫!”于是,8年来,王安国每年都要去海南岛,他发现麻竹特别适合岛上的气温、土壤,麻竹笋味道鲜美,还可加工出口。在他帮助下,当地农民已种起10万亩麻竹,有的种竹户年收入达到3万元。
  夕阳无限好,余辉暖桑榆。4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踌躇满志的青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今年,王安国的任务早已排得满满的,陕西汉中、四川通江、广州百色等地都邀请他前去担任技术顾问。“退休只是个年龄界限,只要农民兄弟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王安国这样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