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默默无闻的大肠癌,却在一线大城市上海成为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肿瘤杀手”,尤其是20岁以下患者,往往确诊已是中晚期。对此,浙江省中医院肿瘤科冯正权副主任医师认为,大肠癌的发病率与前几年相比,确实出现很大的增长,这与人们吃得过于精细有很大关系。
75岁以上大肠癌老年患者占8.4%
77岁的沈先生患痔疮多年,便血症状从1年前开始。他认为这是老毛病痔疮发作,没有在意,只是到药店买了些痔疮药使用。然而,这次便血和以往不同,用药后症状没有缓解,沈先生整个人却变得越来越憔悴。
看情况不对,在家人的陪同下,老人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大肠癌晚期。“像沈先生这样的患者如果能早些到医院检查,就不会错过最佳治疗期。”冯正权医生提醒说。许多人缺乏对大肠癌的认识和警惕,常常将大便出血误认为是痔疮所致,因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冯医生介绍,随着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每年新增4%。而我省近20年里,大肠癌收治率增加221%,平均每年增加11.1%,与上世纪70年代初相比,收治率则增加533%,平均每年增加13.3%;45岁至64岁年龄级病例数最多,75岁以上高龄的大肠癌患者比例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逐年上升,近5年上升至8.4%。
常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人群要警惕
大肠癌患者在饮食上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高热量、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等摄入过多,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等明显缺乏,在高热量摄入同时,平时的运动又太少。“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其中包括猪油、牛油、鸡油、羊油、肥肉、动物内脏、鱼子、鱿鱼、墨鱼、鸡蛋黄以及棕榈油和椰子油等,这些食物要少吃或不吃。高脂肪饮食可增加胆汁酸的分泌,后者对肠道黏膜有潜在的刺激和损害。如果长期处在这种刺激和损害中,可能诱发肿瘤细胞的产生,导致大肠癌。”冯医生说。
有家族肠癌遗传性病史的人群,比如直系亲属中爷爷、爸爸都在40岁以下患上大肠癌,那么他们的子孙罹患大肠癌的几率会大大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也需要注意筛查大肠癌。
预防大肠癌多吃粗粮
预防大肠癌,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大豆及其制品、薯类、谷类等。在维持主食量不变的前提下,用部分粗粮替代细粮。
注意补充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胡萝卜、油菜、杮子椒、西红柿、苦瓜、橙子、柑橘、西瓜、草莓等,用以补充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适量食用核桃、花生、奶制品、瘦肉、海产品等,补充维生素E;注意摄取麦芽、鱼类、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如果因各种原因,难以保证上述食物的摄入,可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合剂。
除此,在饮食上还应注意食物要多样化,不吃霉变、烟熏、烧烤、腌制、过烫的食物,同时戒烟酒,不饮用浓咖啡和浓茶。
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锻炼身体,控制好体重,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不要轻视症状,早发现早治疗
由于晚期大肠癌的预后普遍较差,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非常重要。专家提醒,具有以下症状的人群应尽快到医院检查。
便血:便血往往是大肠癌患者的第一个症状,经常是便后纸上有血。很多人会认为是痔疮问题而耽误治疗。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便血,都应由医生做肛门的检查或做一个简单的肛镜,这对直肠癌的诊断是非常有价值的。
腹痛:当大肠癌有糜烂,继发感染,由于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和痉挛,可出现腹痛。部分患者以持续腹部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的症状。当疼痛出现在右下腹,常被误诊为慢性阑尾炎。另一些患者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当这些症状反复出现时,应尽快就医。
大便习惯改变:多数人有每日排便的习惯,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包括旅行、生活环境变化及服用土霉素等),近段时间却常常发生便秘、腹泻(一天好几次大便或好几天一次大便)就应引起注意。大便形状变细也应引起重视。
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多达几次甚至十几次,出现黏液血便或溏薄的稀便,有些人还伴有排便不净感(里急后重感),按照常规治疗两周以上仍无效,应考虑肠镜检查。
崔晔 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