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深耕“三农” 天地广阔

涉农媒体转型发展服务“三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三农”,农村类媒体应当有何作为?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对农字号报纸是挑战还是机遇?在媒体形态与社会发展双重转型的压力之下,中国报人如何顺时而变,继续扛起对农宣传、为农服务的大旗?1月6日,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第29次年会暨涉农媒体转型发展服务“三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学界业界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涉农媒体的发展路径。
  本次会议由农民日报社、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主办,南方农村报承办。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高善罡,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农民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会长唐园结,农民日报社副社长、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常务副会长季林等出席会议。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和全国41家涉农媒体负责人,同与会者分享了涉农媒体改革创新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成功实践经验。
  高善罡在讲话中希望全国涉农媒体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为指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提供有力舆论支持。要大力宣传中央关于“三农”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全面反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举措、新成效,围绕“三农”领域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要改进文风,注重实效,提倡“短、实、新”,克服“假、长、空”,为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杨兴锋在致辞中表示,在社会、经济、媒体三大转型的相互激荡中,既要确保导向正确,又要坚持媒体精神;既要深耕平面媒体,又要在全媒体及相关多元业务上取得更大突破,唯一的出路是改革与创新。
  唐园结则以《农民日报》近几年的发展实践阐述了媒体搭建政策承接平台,在向市场要效益同时,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与纽带,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渠道的成功做法。他指出,涉农媒体不仅要为农民服务,也要为“为农民服务的人”服务。既要盯准农产业链条,又要积极争取政府扶持。紧紧围绕“三农”工作总体布局,把握涉农部门的工作重点,精心策划报道,寻找新闻落点,既为政府部门认可,又为农民喜闻乐见。
  与会代表认为,农业依然是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农民问题也依然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即便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在消失,但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经营趋势在强化。农字类报纸,不仅办给农民、农村专业户看,读者还应包括各级从事农村工作、与农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人员,涉农类报纸“转型不需要理由,需要的是思路”。
  谈到涉农媒体具体如何转型与发展,江南大学中国报刊发行研究所所长吴锋将现代涉农媒体定位为“以现代科技为主线,以农业市场为主轴,以农产业为主要领地,以现代职业经理人为核心,以多媒体多渠道呈现为平台的新一代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供应商”。
  经过充分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研讨会达成了关于涉农媒体转型发展的“广州共识”。“共识”认为,目前涉农媒体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机遇期,涉农媒体要宣传党的政策,反映农民的呼声,为农民提供精准的服务,同时也要深化改革,开拓市场并积极适应新媒体,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另外,涉农媒体在积极走向市场的同时,也希望获得国家政策的扶持。 魏小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