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卫 徐琳
遂昌县位于衢州和丽水的交界处,“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当地的真实写照,山多地少、零星不连片、梯田比重大,要在这样的山区施行土地流转,并且做到产业规模发展,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记者最近在遂昌采访发现,勤劳智慧的遂昌人通过一系列创新,变不可能为现实。
截至目前,遂昌县土地流转面积3.73万亩,流转率26.11%,流入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10亩以上经营面积1.68万亩,占流转总面积45%,这一流转率在全省山区县中处于领先水平。这组数据充分印证着遂昌县农业局局长谢秋鸣的话——“以点点繁星耀夜空,不以一轮明月亮苍穹,在劣势中找到优势并且充分利用”。
遂昌的成功实践为我省其他面临同样土地流转问题的欠发达山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怎么办?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手段已渗透到每个行业,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交流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一时间了解第一手信息”,这是白马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顺俊的心得体会。在地少又零星散落的新路湾镇远路口村,要集中起360多亩土地,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一开始,就靠着两条腿一张嘴,一家家去跑,一家家去问,其间,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源自信息不对称。”说起合作社成立初期遇到的困难,潘顺俊深有感触,“不过现在好了,随时都能了解到第一手信息,少了好多烦恼”。
能让潘顺俊高枕无忧,都要归功于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了解决信息交流的问题,遂昌县建立起了覆盖县、乡镇(街道)两级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并在每个村都安排了专门的土地流转信息员,对土地流转管理手段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并统一规范流转合同,以指导全县流转工作有序开展。
据县农业局农经科负责人杨建伟介绍,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基础上,遂昌县又投入100多万元建成农村“三资”网络管理服务平台,把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全部纳入其中,进而结合农业信息网和农民信箱建成完善的信息发布综合平台,第一时间向土地供求双方发布信息。“现在只要在电脑上点点鼠标,就能掌握准确的信息,既省时又省力,工作效率都提高了不少呢。”潘顺俊对这个农村“三资”网络管理服务平台赞不绝口,白马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10亩种植着温郁金的季节流转土地,大多都得益于这个信息化平台。
土地流转内生动力怎么激发?
创新模式产业先行
临近农历年末,北界镇党委书记范建文的办公室里颇为热闹,各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社员们纷纷找上门来,汇报2012年红提的好收成,顺便也想听一听范书记的新年计划。“这关系着我们合作社的发展,社员们的腰包,当然要好好打算啦。”丰收合作社理事长雷志林满脸笑容地说。
北界镇位于遂昌县北部,曾经是香菇产业大镇,但种香菇需要大量木材,县农业局看到该镇地处山区,昼夜温差大,山泉清澈甘甜,特别适合红提的生长,就将红提产业引进到了北界镇。“遂昌几乎没有整片的土地,想要发展某项产业就必须通过土地流转,将零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谢秋鸣说,当地的农户一开始不太接受土地流转这一方式,担心收入受影响。于是,当地政府想到了“产业先行”,先在某个区域引入新产业、培养种植大户,对周边村镇农户产生示范效应,再鼓励有意发展的农户参与土地流转。
如今,北界镇有1000亩左右的土地种植着红提,通过土地流转而来的红提园占到20%以上,亩产红提1500公斤左右,每亩平均年纯收入达1.2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北界镇的红提产业已经渐渐成熟。范建文自豪地说:“在合作社的帮助下,两个留守老人就能轻松种5亩红提,一般农户少说也要种上十几亩。一年买车,三年买房,这是每个红提种植户都能达成的目标。”
近年来,“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土地流转“转”出了效益。应村乡流转出200多亩的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王宅桥村“转”出了400亩的香榧种植区域……产业先行的流转模式,既避免了盲目发展和扩大的弊端,又因势利导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
土地流转怎样实现双赢?
新型主体带路
遂昌山区以山垄田为主,且零星分布的现状,确实给土地流转带来了很大的难题。要培育出优质的特色产业,离不开创新的生产方式、规范的流转秩序和政策的有效推动。
据杨建伟介绍,当地政府一直积极扶持合作社和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创造土地需求市场,许多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比如白马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成立初期就租入360多亩土地,农民一方面出租土地获得较高租金,另一方面成为合作社社员,解决了就业问题,而合作社本身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双赢。
在王宅桥村,由于海拔高、交通不便,很多耕地都荒废了。当地村委会请了专家实地考察后,决定发展香榧产业。根据当地情况,村民们建立起了“农户+村集体+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出面与农户签合同,将散落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然后与合作社共同出资开发。在村集体和合作社的双重保险下,400多亩的土地很快被流转出来。这一片投资500多万元的香榧种植基地如今长势喜人,后年便可出产。
经过几年的发展,土地流转这一方式渐渐被老百姓接受,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合同签订不规范等等,极大阻碍了当地的土地流转。为此,该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定激励考核措施,形成政府社会合力,全力推进土地流转。
2009年,遂昌县出台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农户出租居住地或承包非居住地耕地开发连片10亩以上并且签订合同5年以上的,每亩一次性奖励30元,农户出租居住地或承包非居住地林地开发连片50亩以上并且签订合同10年以上的,每亩一次性奖励10元”。在政策的激励下,这几年该县的土地流转率增长18%以上,仅2010年至2012年就促成农户与合作社或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80余份,达成1万多亩土地流转面积。自2009年以来,土地流转租金由每年每亩100-200元增长至每年每亩700-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