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三十年坚守,只为心中那份热爱

——记桐乡市河山镇农经中心畜牧兽医师张荣铨

  □本报记者 陈小平
“老陆,鸡棚顶的积雪弄干净没,天气预报说明后天可能还要下雪,一定要清理干净。”“文忠,这两天场里的小猪还好吧,保温要注意安全啊,容易烧着的东西尽量放远点,窗户能通风的话还是稍微要通通风、换换气。”“世金,这两天摊位生意很好吧,检疫手续要办好啊,另外场里也要看紧了,天气冷,不要出什么意外。”
  ……
  1月7日,气温很低,尽管人在桐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现场,但一下会,张荣铨就拿起手机给自己牵挂的养殖户们打电话。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活干了三十多年了,一天没听到养殖户的消息,他心里不踏实。
  张荣铨干兽医可以说是子承父业,1980年,年仅18岁的张荣铨就来到镇兽医站当了一名兽医。遗憾的是,没过两年,父亲就去世了,这个年轻的兽医就开始独自走村串户,这一走,就是三十年。“那时我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全镇养猪户有四五千户,几乎每户养殖户家里我都去过。镇里的养殖户可能镇干部不认识,但肯定认识我。”说是自己三十多年的兽医经历,张荣铨眼里满是自豪。
  当然,这份熟稔也不是随便得来的。熟悉张荣铨的人都知道,你很少能在办公室找到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村里,在养殖场里。有同事给他粗略估算过,他一年泡在养殖场(户)里的时间,大都在330天以上。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地散户养猪开始逐渐减少,目前河山镇养殖户大约只剩下400来户,其中也有不少养殖户逐渐走上了规模养殖之路,全镇存栏生猪300头以上的有十来户。从散养到规模养殖,老张可费了不少心血,有的养殖户甚至是他手把手“拉扯”出来的。
  前文提到的“世金”,大名何世金,是三峡移民。2001年,何世金一家从三峡库区移民到河山镇时,尽管有了个落脚的地方,但是家里人口多,父母年老体弱,仅靠何世金在附近工厂上班的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庭经济状态一度十分拮据。听说养猪能赚钱,就到镇兽医站来打听情况。
  张荣铨二话不说,决定尽全力帮助他。何世金没有资金,张荣铨就自己掏钱给他垫付,引进种猪、购买饲料都是张荣铨给他垫付的本钱,还手把手教他怎么养。从两三头母猪起步,如今的何世金生猪存栏已经达到300多头。为让他增加收入,张荣铨还帮他在镇集贸市场争取了一个摊位,何世金自产自销,既养猪又卖肉,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考虑到镇里养殖户大多规模不大,单家独户面对市场风险较大。2003年7月,张荣铨组织养殖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后来该合作社还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屠宰场,帮助社员屠宰和销售生猪。
  为推广良种,2003年张荣铨与人合伙办了个养猪场,要推广的良种,要示范的技术,他都先在自己的养猪场里试验,然后请养殖户们来看,在自己的养猪场里开现场会。“农民都比较相信自己看到的,没实际看见过的,你说破天也没用。我用这种方法,不到两年,我们镇的良种普及率就大幅度提高。2000年前,我们这里养的几乎都是老品种,现在优良品种率在90%以上。”张荣铨说。
  2007年,因为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河山镇畜牧兽医站并入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张荣铨任服务中心主任,原来镇畜牧兽医站的场地留给合作社办公。自此,张荣铨就开始了“两地办公”的生活,周一至周五,他在镇政府里上班,双休日就在合作社“值班”。
  养殖户们知道老张的这个习惯,所以每个双休日,尤其是周六上午,合作社小小的办公室里就挤满了前来咨询打探的养殖户,这个病怎么治?这个品种怎么样?生猪行情会怎么变?养殖户们还是习惯来听听“站长”的意见。尽管称呼改成了“张主任”,但在养殖户们眼里,老张还是那个老张,还是以前的兽医站长。
  “张主任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很少有休息时间。镇里上班有双休日,但他没有,有时半夜了还有养殖户打电话给他,他总是有求必应。养殖户的事,在他这里比什么都重要。”合作社工作人员倪鑫富说。
  “河山镇在我们桐乡是个小镇,总体养殖规模不是很大,而且绝大多数是散户,但该镇畜牧业无论是动物疫病防控,还是畜禽品种改良,产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步伐,都走在全市前列,这与有老张这样一位领头人分不开。”说起张荣铨的工作,桐乡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蔡翼虎满是溢美之词。
  桐乡是经济发达地区,当个兽医员收入不高,自己扶持的养殖户有不少都赚到了大钱,而张荣铨至今依然还是个普普通通的乡镇兽医专管员,就没想过干点别的?
  面对记者这样的好奇,张荣铨沉默了一下,说:“三十多年一路走来,机会和诱惑肯定有过,想法也有过,但最后我还是只干了这么一件事,不为别的,只因为我热爱这个行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