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随着天气转冷,江山市贺村镇严麻车村在外追花逐蜜的蜂农们陆续返乡,一眼望去,村里村外到处摆满了蜂箱。蜂农严达贵相告,去年由于大流蜜期天气好,蜂蜜和蜂王浆的产量、质量都有所提高,每箱蜜蜂产值约1500元,比上年增收50%。
严麻车村享有“江山养蜂第一村”的美誉,像严达贵一样的专业养蜂户在该村有37户。凭借多年发展,严麻车村养蜂业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奏响了增收致富的甜蜜“三部曲”。
“三部曲”之一:《甜蜜蜜》
打响品牌同享美誉
“去年我家养了160箱蜂,除去成本,每箱大约纯赚1000多元。”盘点这一年辛劳付出的收获,严达贵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严达贵养蜂30多年,是严麻车村养蜂时间最久的蜂农之一,放蜂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不管刮风下雨,他几乎每天都守在蜂箱旁。
严麻车村早在解放初期就有村民开始养蜂,一带一、一帮一,养蜂人员逐渐增多。“养蜂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好门路。”严麻车村村支书吴江和介绍说,“去年天气好,有利于花流蜜生产,村里蜂蜜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是个好年景。”
严麻车村的蜂蜜质量在当地一直有口皆碑,很多蜂蜜加工商都会主动与该村蜂农联系,蜂蜜价格也逐年提高。去年,严麻车村养蜂获毛利800余万元,纯利润400多万元。
“三部曲”之二:《团结就是力量》
抱团发展降低风险
严麻车村的蜂农们习惯把自己形容成一群追花逐蜜的蜜蜂,不仅勤劳,而且团结。对蜂农来说,哪里有花去哪里,一年要换七八个城市,抱团发展十分重要。“养蜂靠单打独斗可不行,我们这些蜂农经常互相帮扶,交流养殖技术和经验,抱团外出采蜜。”养蜂大户严崇辰说,养蜂行业特殊的生产方式,促使很多在外养蜂的蜂农们自觉地聚拢在一起,哪里蜜源丰,哪里花期盛,一通电话就能相互告知,大大提高了蜂农的转场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花期打蜜、运输装卸时,蜂农之间更是互相帮助。蜂箱运输往往都是在深夜进行,不管谁家,只要有装卸,附近的蜂农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伸出热情的双手。
“三部曲”之三:《我的未来不是梦》
科学养殖效益提升
严麻车村的蜂农们也有自己的苦恼,比如2008年一场严重的冰冻雨雪灾害,使蜜蜂大量死亡,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养蜂不光要有经验,还得老天帮忙。”蜂农严黎荣说。
为摆脱传统养蜂靠天吃饭的窘境,该村蜂农吸收传统养蜂经验的同时,也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种,走出了一条计划养蜂的新路子。“蜜蜂主要分为‘蜜王’和‘浆王’,蜜王消耗饲料少,浆王冬季以喂食白糖为主,单产能达220克。”蜂农严黎荣说,他去年饲养“浆王”120箱,每箱能有1500余元的收益。
严麻车村的丰收,不仅是因为蜂农的勤劳,更因为蜂农的科学管理。春秋季抓好蜂螨管理,冬季关王断子,节省饲料,这些都是该村蜂农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市农业局每年都会对蜂农进行一次科学养蜂技术讲座培训,发放科学养蜂学习资料,使蜂农掌握最新的蜂群管理技术,以及防治蜂螨的技术要点。国家还为转地放蜂的蜂农开通绿色通道,一年能为蜂农节省5000元到7000元左右的交通费。”吴江和说,将来他们还要组建专业合作社,帮助蜂农们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让甜蜜之路走得更甜蜜。隋盈盈 严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