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省坚持畜牧业发展与“三化”同步推进,大力创新产业组织体系与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保障了畜禽产品的有效供应,在畜牧业现代化道路上昂首阔步。
构建新型体系,提升发展源动力
已培育新型畜牧合作主体98个
体制机制创新,向来被视为浙江农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我省畜牧业从散养到规模养殖,再到如今的生态适度规模养殖,想要更上一层楼,亟需体制机制的创新与突破。
2012年4月19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我省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内容和保障措施,并研究出台了《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 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这堪称是现阶段我省畜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畜牧兽医事业转型升级的努力方向。
会议之后,全省各地积极行动起来,采取省市县联动、会议推进、责任联系、现场指导等多种举措,尤其针对畜禽养殖、饲料配送、种业与人工授精、排泄物处理等关键环节,加大力度推进新型畜牧产业主体培育。目前,全省已有这类新型畜牧合作主体98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培育畜牧业新型主体过程中,我省紧紧抓住养殖与投入品结合这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与新型主体紧密联合的核心饲料企业培育,引导建德国贸、绍兴科盛等省内大型饲料企业加快推进散装饲料配送。同时,稳步推进饲料原料集团采购平台建设,加强与吉林等玉米主产省的协调沟通,探索推动核心饲料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推进养殖标准化,成为全国标杆
创建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10个
2012年以来,我省以项目建设为推动,加快推进畜牧业向标准化、生态化、设施化、良种化方向发展。全年完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场示范创建110个,组织开展了144个畜牧主导产业示范区、精品园和创建点建设,新落实农业“两区”内畜牧业配套场100余个。这些项目建设的高歌猛进,有力地推进了我省畜牧业的标准化建设。
2012年11月6日在我省龙游县召开的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场会上,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在会上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省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做法和经验,表示浙江省积极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畜牧业发展路子,发展的模式和理念走在全国前列,值得全国借鉴。
与此同时,我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组织开展小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探索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家庭农场试点,加快推进种养对接的沼液管网设施建设。全省新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40个,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
为进一步加强畜禽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推进产业良种化,2012年我省重新修订了《浙江省种畜禽场与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开展了全省种畜禽企业信息登记和种畜禽网上交易市场建设。“振宁黄鸡”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资格认定,诸暨市国伟禽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绍鸭保种场;有10家种畜禽生产示范企业“晋升”省级,新确认了21家省级规范化种精站,种畜场有效持证率达到100%。
强化动物卫生,保障畜产品安全
全年检疫产地生猪1711万头
2012年,我省通过实施全省重大动物疫病科学防控提升年活动,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有效防控了重大动物疫情。全省全年共组织调拨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疫苗8.12亿多头(羽)份,组织开展了4次集中监测和2次飞行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均超过农业部规定要求并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突出强化检疫管理工作,完善动物检疫申报网络,建成并挂牌启用动物检疫申报点1362个,全年检疫产地生猪1711万头、屠宰生猪1707万头,监管调入动物及其产品11万多批次。
积极完善“瘦肉精”等违禁添加物监管的分级负责、部门协同、涉案线索移送等监管工作机制。全年全省累计出动监督检查人员7.2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和养殖场(户)11.1万余家,监测“瘦肉精”样品67.69万个,查处违法案件8起。
同时,狠抓以养殖和屠宰环节为重点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启动实施了规模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全省累计排查畜禽养殖场、屠宰场(点)32591个,查处不按规定处置、屠宰经营加工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案件60起,对207名涉嫌犯罪人员追究刑事责任,有效保障了上市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我省生猪屠宰检疫监管、调入动物及其产品疫病风险管控工作的创新做法,分别在中央九部委召开的全国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电视电话会议和基层动物检疫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做典型交流。
夯实支撑基础,提升服务能力
有97个市、县成立动物卫生监督所
都说事在人为,一项事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是人,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监管服务队伍。为此,我省按照省政府浙政〔2012〕33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派驻机构和动物疫控中心建设。目前,已有97个市、县(市、区)成立了动物卫生监督所,42个县(市、区)设立了221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11个市、县(市、区)成立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批1807名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确认为官方兽医资格,为我省畜牧兽医事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省政府已同意发布《浙江省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在萧山、海盐两个县试点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兽医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制定《浙江省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了全省兽医实验室监测能力比对,比对合格率90%以上;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探索构建以产业预警、动物疫病追溯与预警、畜产品安全追溯和流通监管等为主要内容的浙江智慧畜牧数据中心。
软、硬件基础的不断完善,有效提升了我省畜牧兽医系统监管、服务产业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