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听起来虽是老生常谈,但真正做到把垃圾资源化,却实为不易。难在哪里?难在回收。最近,笔者在宁波了解到,此地今年已初步建成覆盖中心城区的可再生资源回收系统,该系统由114个社区回收网点、两个集散市场组成,并将于明年推广到整个市范围。
负责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宁波市供销社,目前正会同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制定《宁波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十二五”及中长期规划》。该社副主任李猛进说,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中再生资源利用率不到10%,而发达国家则高达30%以上,美国的再生资源产值已超过汽车产业,可见其中“城市矿产”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垃圾目前的处理方式大多为焚烧和填埋,既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又影响环境,如果能够对其中的可再生资源稍作分类、回收,进行资源化利用,对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宁波市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忻宏斌介绍,宁波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由“四硬一软”组成,“四硬”分别是社区网点、回收车辆、交易集散中心和在线收废网站,“一软”是制度建设。宁波市、区两级财政分别投入4万元建设居民社区的回收站点建设,一般选择以500米至1公里为半径能够覆盖小区的空地、街道三产门面房等,统一标准,配置磅秤等设备,方便附近居民交投废旧物品。宁波市区许多街道为了解决场地问题,拿出原先可以收取每月2000元租金的门面房,以1000元的价格租给收废经营户。
骑着三轮车、敲着铃铛的“马路游击队”占据了我国城市社区废旧物资的主要回收渠道,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他们对有利可图的废旧物品回收,对无利可图的则不闻不问,而且对回收来的物品只取其中有用的,就地拆解,剩下的则乱扔乱堆,对城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环境造成极大损害。宁波将收废经营户这支“游击队”收编,进行统一培训、发放上岗证及车辆使用证,与交警部门协商配备350辆回收三轮车辆,规范回收行为,回收来的物品交给处置企业或集散中心。对于成为“正规军”并表现良好的收废经营户,平时经营自负盈亏,但遇到像今年废品跌价厉害的“年景”,为了维护回收网点的长效稳定,宁波市还专门拿出200万元资金对经营户进行补贴,基本能够贴补他们一年的场地租金。
宁波市供销社经济发展处处长钟毅君说,对“游击队”的规范也有利于社区环境、安全等综合治理,更重要的是方便居民交投废品,提高废品的利用率,改善环境。同时,为了防范城市垃圾向城乡结合部、农村集中,宁波的回收体系建设已延伸至农村。比如镇海区,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8个集散地,容纳500户流动收废人员,分别由其进行收废活动的村进行管理。
一个占地30亩的集散中心将于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引进有资质的企业和德国先进设备对废旧物品进行环保加工。集散中心的建设得益于区级政府的支持,江北、鄞州两区拿出原本可用于建设物流园区的土地建设再生资源回收集散中心,经济收益明显下降,但长远来看,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意义重大。
制度建设尤为重要,是上述硬件设施得以顺利建设的保障。宁波市政府从2005年开始先后下发8道文件,分别就可再生资源回收设施的规划、考核办法、目标任务等做了明确指令,在市、区成立协调机构,街道由专人负责,每年确定目标任务,进行考核。正是制度保障有力,2006年至今,宁波中心城区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才稳步完成。
城市及农村“静脉”的打通,使原先让人头痛的大量垃圾变成“矿产”。据统计,2011年宁波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交易总量达129万吨,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橡胶的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90%、80%、75%、55%。
杨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