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太湖南岸,田园风光更迷人

湖州市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本报记者 袁卫 通讯员 吴刚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和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共同要求。近年来,湖州市以农业“两区”建设为龙头,通过狠抓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新型主体培育、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以及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的贯彻落实,走出了一条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济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供给、保安全、保民生的“三增三保”目标。年初,被农业部确定为全省设区市中
  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全国上下重视‘三农’的良好氛围,有全省‘两区’建设现场会在湖州召开的良好契机,有湖州农业人积极创新、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我认为,
  湖州已迎来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好时代。”湖州市农业
  局局长杨建明如是说。
现代农业花开“两区”内外
  眼下正是冬枣大量上市的时节,在德清县新安镇孙家桥村的冬枣基地内,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往采摘游玩,同时,一车车由各企事业单位团购的枣子也源源不断地送往全县各地,从基地负责人徐巍那灿烂的笑脸上,可以看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徐巍是德清县启航种植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03年,他带着“四季水果”的发展新思路,来到了德清县新安镇孙家桥村,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冬枣种植业。
  种植面积从300来亩到1000多亩,亩产值从5000元左右到14000多元,获利模式从单纯卖冬枣到既卖产品又卖风景,回顾“启航”不断成长的历程,徐巍表示,是现代农业精品园的创建工作,让他的冬枣基地“提升了不止一两个档次”。“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成效充分体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也得到了逐步实现,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徐巍说,2011年,冬枣基地的亩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为14500元和4350元,远远高出省内其他冬枣种植基地,同时,基地又为当地提供了12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这是湖州市农业“两区”建设的累累硕果之一。记者从湖州市农业局了解到,目前,湖州市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8.14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区块面积29.4万亩,其中21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6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了省级验收和认定。在“两区”的辐射带动下,今年湖州市粮食种植面积达202.67万亩,预计总产达90.28万吨,实现了稳中有升,同时,茶叶、蔬菜、水果、水产、畜牧等主导产业均得到了稳健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得益者自然是农民。据介绍,随着蔬菜、茶叶、水果、特种水产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湖州农民
  增收的渠道在不断拓展。有关部门预测,今年湖
  州市农业总产值将达到210亿元,同比增
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17200元,同比增长12%。
太湖南岸激荡“湖州智慧”
  今年是农业科技促进年,说起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的创新举措,就不能不提湖州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体系建设。
  2006年,湖州和浙江大学牵手,共建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由此拉开序幕,经过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湖州的农技推广模式从“1+N”升级到了“1+1+N”:即由原来的“专家+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变成了“1个高校和科研单位组成的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若干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别看仅仅是增加了一个‘1’,但是,这在很好地发挥浙大等科研单位专家教授作用的同时,也使本地农技推广人员发挥了‘二传手’的作用,可以边服务边学习,从而提升湖州农技推广的整体力量。”杨建明表示,这一新的推广模式,打破了农科教产学研相互割裂的局面,将科研、推广、生产应用三个环节紧密结合,保证了新技术、新成果能够快速到达农民手中。
  自从这种汇聚了湖州智慧的新型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后,人们欣喜地发现,汪炳良、滕元文等来自浙大与省农科院的教授们与湖州农民的接触更多了,在果园里、大棚内、鱼塘边,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王仪春、楼黎静、施星仁等湖州当地的农技推广人员变得更加能干了,许多困扰农民的技术难题到了他们手上后,总能迎刃而解,因为他们不仅有了更高级别的导师,还从导师手上得到了众多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与此同时,湖州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种养大户们更加轻松了,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只要给负责联系的农技人员打一个电话就能解决。
  在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技推广联盟大旗下,围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湖州在市级层面组建成立了10个产业联盟,联盟内的首席专家达到93名,本地农技人员为196名,联结经营主体超过820家。仅2012年,该联盟就引进新品种40余个、新模式新技术25项,示范推广面积达4.2万余亩。与此同时,湖州下属的三县两区分别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特点,也组建设立了41个分联盟。
  随着农技推广联盟的深入发展以及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湖州市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推广驶入了快车道,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2011年,湖州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型农民弄潮“三农”大地
  如果说,农
  业“两区”可以回答
  现代农业“在哪里发展”的
  问题,农推联盟可以回答现代农业
  “怎么发展”的部分问题,那么,湖州在新
  型农业主体培育上的努力,则用行动回答了现代农业“谁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关键在经营主体水平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湖州市围绕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做好引进、扶持、提升的文章,不断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有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了湖州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据介绍,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招商选资规模、编制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等措施,今年湖州市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累计达到了198家(其中省级24家、国家级5家);有望新增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方面,今年,湖州市通过积极引导和规范管理,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39家,累计达到1278家;新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累计达到160家。这些合作社共有社员4.5万户,在他们的辐射带动下,约有22.5万周边农户从中受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以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服务为重点的农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今年新增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17家,累计达到122家,服务面积达25.2万亩。
  为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整体素质,湖州市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回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目前,湖州农民学院的在校学生已达1618人,有150名农民大学毕业,还有40名学员正在攻读农技推广硕士学位,今年该市新增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9个、有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在农业“两区”内创业就业。同时,该市还深入实施了“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今年以来,8.4万人次湖州农民得到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另有7800名新型农民参加培训。
“两区”建设风生水起,农推联盟方兴未艾,新型农民强势崛起。正如杨建明所言,湖州现代农业建设已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代,在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太湖南岸,除了一如既往的稻花飘香,现代农业田园风光正变得越来越迷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