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境内水网交纵,水资源丰富,目前全市可供养殖水域面积38.41万亩,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近年来,绍兴始终把科技兴渔放在首位,通过种苗培育、设施养殖、深加工等措施,促进渔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带动渔业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渔业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增加了渔业总产量和总产值。2011年,当地渔业总产值达到20.61亿元。
设施化养殖提质增产
这几天,虽然室外的温度只有四五摄氏度,可走进绍兴县绿源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的400亩南美白对虾设施大棚养殖基地,感觉就像进入了空调房。公司总经理丁国才告诉记者,公司的钢管大棚总共投资了150万元,在全省同类设施养殖中是规模最大的,无论外面如何冰天雪地,棚内温度始终控制在20℃左右。以前,在露天池塘养虾,到低温条件下就无法再养。建起大棚后,对虾可多养一季,还能及时销售。“在设施大棚里养殖南美白对虾,不但可以延长养殖时间,增加产量和收入,还能有效降低对虾的病害。”丁国才说,以前露天养殖时,每到梅雨和台风季节,雨水大量冲入池塘,会对水温水质产生影响,导致对虾大量死亡。而对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加盖塑料大棚,配备保温、增氧等设施后,可以有效调节水质,保证养殖温度,降低对虾发病率,冬天这一季对虾亩产可接近500公斤。
不仅如此,设施化养殖还能提早或推迟对虾的起捕和销售时间,错开上市高峰,提高养殖效益。“冬天上市的对虾格外走俏,批发价每公斤可以卖到36元,比夏季上市高峰期平均高出10多元,效益很不错。”丁国才说。
南美白对虾作为绍兴渔业主导产业,其产量约占全市渔业总产量的30%,占总产值的约35%。据绍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介绍,南美白对虾大棚设施养殖,既延长养殖时间,改一年一茬养殖为一年多茬养殖,又可有效抵御自然因素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影响,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为此,当地从2009年开始,组织养殖户到萧山、舟山、台州等地考察学习,汲取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鼓励养殖户选用不同结构和模式,开展大棚设施养殖,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建的南美白对虾大棚在规模化、标准化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抗自然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仅今年,当地就将新增南美白对虾大棚设施养殖400亩,建设高标准养殖池700亩,提高了渔业主导产业设施水平。
深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
走进绍兴利康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醉人的香味弥漫在空气里,流水线上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全省很多五星级大酒店都选用我们的淡水鱼产品作冷盘。”总经理李建刚自豪地说,现在公司已拥有几十家专卖店和配送中心,去年实现销售额1.6亿元,淡水鱼加工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淡水鱼加工企业。
可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每天加工的原料达5万多公斤,其中下脚料占30%。如何提高这些鱼类下脚料的利用率,实现更高的附加值?“我们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发现日本宠物市场对饲料的需求量很大,而且售价不菲,如果把这些下脚料加工成猫狗爱吃的宠物食品出口,不但可以废物利用,还可以增加利润。”李建刚介绍说,今年公司引进了食品下脚料生产设备,把淡水鱼加工中产生的大量下脚料加工成宠物饲料出口创汇,同时,公司还投入300多万元,对淡水鱼产品的外包装进行创新升级,产品附加值一下提高了20%。
据了解,绍兴市现有水产加工企业754家,年加工能力6.41万吨,去年水产加工品总量4.55万吨,其中,具代表性的鱼干制品6249吨,并涌现出“外婆家”、“白马湖”等著名品牌,有效带动了当地渔业增效创收。
除了淡水鱼加工,珍珠产业的迅猛发展也成为绍兴渔业科技进步的一大亮点。浙江佳丽珍珠首饰有限公司从8年前就开始着手研发大颗粒珍珠,在投入了上亿元科研经费后,终于成功研发出直径20毫米的大颗粒淡水珍珠,创造了世界珍珠行业的一个奇迹。据介绍,与直径五六毫米的普通珍珠相比,佳丽公司培育的这种大颗粒珍珠不但直径大,而且具有光泽亮丽、色彩丰富等特点,品质完全可以和国外顶级海水珍珠相媲美,但成本只有国外珍珠的几十分之一。
如今,当地的珍珠产业已基本形成了集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为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去年珍珠出口品510吨、创汇2.52亿美元,其中著名的山下湖珍珠还通过了原产地认证。
良种培育促进渔业转型升级
在位于越城区皋埠镇仁渎村的绍兴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可以看到占地600余亩的基地内,选育池、培育池、科研池、水质分析室、病害诊断室、标本室等先进的培育设施应有尽有,场内还种植着香樟、玉兰、杜英、桂花等苗木,一片鸟语花香。
据了解,这个总投资额2500万元中华鳖原种场是全国仅有的两家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之一,现拥有中华鳖原种3.5万只。原种场负责人谢中富介绍说,原种场一直十分重视技术创新研发,积极与上海海洋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省内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龟鳖养殖、育种、加工等领域开展相关研究,目前公司已经拥有“中亚1号”、“中亚2号”、“中亚3号”等多个自主产权新品种,育种领域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所培育的中华鳖苗种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体型体色美观、裙边宽厚等特点,深受养殖户青睐,种苗经常是供不应求,不但供应省内,还远销江苏、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已累计提供中华鳖苗种近亿只。“苗种是渔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必须从源头入手,加强水产苗种管理和建设,才能推动渔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据绍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绍兴市积极实施“种苗工程”,不断加大种苗建设扶持力度,优化养殖品种,全面推进省级水产优质种苗规模化繁育基地建设和市级良种场建设,为全市渔业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种苗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有国家级水产原种场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1个、省级水产优质种苗规模化繁育基地8家、市级良种场6家。同时,当地在引进南美白对虾优质种苗、日本品系中华鳖、杂交鳢“杭鳢1号”等优新品种的过程中,还积极开发泥鳅、黄颡鱼、青虾、淡水石斑鱼等土著品种的繁育养殖,有力推动了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名优特色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南美白对虾、河蚌育珠、龟鳖、青虾等优势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