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中国“少年派”133天海上漂流记

  著名导演李安花了三年时间精心打造的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票房直逼3亿元,影片讲述的是,一名遭遇海难的印度男孩,与一只孟加拉虎漂流在太平洋上227天的求生故事。在二战期间,中国也曾有一位叫潘濂的水手,孤身落海133天,成为世界海难漂流史上的奇迹。
  海上遇险坚强求生
  潘濂1920年出生在海南岛一个农村家庭,1936年华北危机,潘濂的父亲便托亲友将潘濂带去香港,在轮船上当学徒。3年多后,日军即将袭击香港的风声日紧,潘濂与英国船只“贝洛蒙”号签约,当上了二等侍应生。
  1942年11月的一天,在大西洋上执行战时运输任务的“贝洛蒙”号,在亚马逊河口被法西斯德国潜艇的鱼雷击中,船尾下沉中巨大的漩涡把潘濂拉往海底,但救生衣的浮力却把他托起抛向海面。“贝洛蒙”号上的55名船员,除潘濂外全部遇难。
  不知在茫茫大海中漂了多久,潘濂的视野中出现了一只小木筏。一个浪涛袭来,潘濂随波浪漂到了木筏前,他顺势爬到了甲板上。这是一只“井”字形的木筏,木筏中央凹井约6英尺长,3英尺宽,两旁各有一个小隔间,两头分别置有金属箱,就像栏杆一样,把潘濂围在了里面。
  让潘濂感到惊喜的是,他在这只小木筏的金属箱内,发现了淡水、罐头、饼干、信号弹和手电筒等。这些食物和工具,支撑起潘濂获救的信心。每天早晨,潘濂都结绳记日。随着时光流逝,食物和淡水被消耗得所剩不多,潘濂用空罐头盒接雨水,一罐一罐舀进水箱里,收集淡水。
  在此后的日子里,鱼是潘濂唯一的食物来源。在夜里,潘濂用手电筒光线诱捕鱼儿,当手电筒电量耗尽时,他又取出里面的弹簧,做成鱼钩,找来缆绳,拆成一股股,重新搓成细小的渔线,用来钓鱼。然而,钓鱼没有鱼饵不行。他发现了附在木筏边上的甲壳动物,便敲碎甲壳,取肉当鱼饵,这一招果真有效,潘濂钓到了一条挺大的扁体鱼。他迫不及待把鱼头切下,除去鱼鳞,清洗内脏,将切成小块的鱼肉塞进嘴里。然而,鱼腥味冲鼻而出,生鱼肉难以下咽。他又把切好的鱼片晒在绳子上,大海含盐的水分热气,很快会把鲜鱼变成鱼干。如此,也便于保存。
  为了忘却时间,减轻精神压抑,潘濂不再结绳数日,代之以观月圆缺。为了保持清洁,他利用木筏顶篷积水漱口、洗头、冲刷全身。为了防止肌肉萎缩,他在甲板上站立行走,做有益的体操锻炼。
  木筏上躲避鲨鱼攻击
  潘濂的生活渐渐变得很有规律。每当朝阳初升,他便洗脸漱口,准备渔具,卷好睡袋放进隔间里。接着便是钓鱼、切鱼、晒鱼片,清洗甲板。
  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他改用鱼肝、鱼心等内脏做鱼饵,引来鱼群,但没想到会因此引来了鲨鱼。鲨鱼横冲直撞,用头顶撞木筏,然后猛然潜底,从木筏另一侧钻出,真是惊心动魄,吓得潘濂只好把鱼内脏等垃圾集中起来,每天一次抛往远处。
  如何少钓多获,既减少投饵垂钓,减少招惹鲨鱼的机会,又能节省体力和时间?有效的办法,就是用大的钩子来钓大鱼。
  潘濂用铁钥匙凿挖木板中央的一颗铁钉,用铁钥匙敲弯铁钉,并磨出尖头来,制作鱼钩。他一边注视着海面,防止鲨鱼咬钩,一边稳稳控制渔线。当一条白色大鱼上钩时,他猛然用力拉线,抓住鱼尾巴,抛在甲板上。就这样,改用大钩钓鱼后,一次的捕获就相当于之前捕五六十条小鱼的分量。
  木筏在海上静静地漂着,潘濂的心早已变得安稳平静,可是一只海鸟却打乱了潘濂的心境。连续2个月的鱼餐,让潘濂产生了改变单调食物的欲望。如果能让海鸟下蛋,该有多好。于是潘濂开始驯鸟,慢慢地就荒废了自己手头的那些活儿,贮藏的鱼干发霉了,水箱也见底了,他只能即钓即食,靠吃生鱼、吸骨髓、甚至吞鱼内脏来维持生命。
  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潘濂见飞机飞过,船队经过,都大声呼救,尽管他们都发现了潘濂,但却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救助。一个个获救的希望在眼前破灭,加之自身储备的水和食物出现了问题,潘濂的大腿、手臂和肘部长出了脓疮,脚、关节等身体部位浮肿起来,气息奄奄的他,不时狠捏浮肿的肌肉,疼痛成为抵抗昏睡的唯一武器。
  获救时无需人搀扶上岸
  最后,潘濂是被一位巴西渔民救获的,地点在巴西北部市镇萨里那以东,离巴拉州海岸约10英里的海域。在一个浓雾笼罩的早晨,潘濂发现了蓝绿色的岛屿,还有几艘渔船。船上1男2女,男人挥手用英语喊话,潘濂指着自己说,“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1943年4月6日,当潘濂随巴西渔民登上巴西北部的贝伦市港口时,无需任何人搀扶,自己走上岸的。当地的《巴拉时报》报道说,尽管潘濂被“晒得很黑……但他经历的133天饥饿、干渴,与狂风恶浪及烈日和恶劣气候搏斗的日子,却没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迹。”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他英国帝国勋章,赞扬他“在木筏上的经历漫长、危险和充满巨大困难的日子里所表现出的罕见勇气、刚毅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应变能力”。当时的“中华民国行政院”授予潘濂荣誉奖状。美国战时海运局发出特别命令,批准潘濂佩戴美国商船战斗荣誉勋带,以表彰他的“勇气和刚毅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鼓舞各国海员”。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尚未与中国建交,潘濂不能返回故乡海南探亲,只好请父母到香港见面。1952年,潘濂在纽约结婚安家,先后育有4个儿女。1983年,潘濂遇险40周年时,他在美国轮船公司任上以侍应生领班身份退休,从此颐养天年。
  (摘自《海南日报》、《新民晚报》、《半岛晨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