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农业“两区”建设深化之年,水稻攻关田亩产创纪录、果蔬亩产值远超全省平均数、农业多功能开发方兴未艾……
走近“两区”,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
□本报记者 袁卫 俞圣威
  湛蓝的天,金色的田,喜悦的笑脸……
  从2010年开始,浙江农民对现代农业的感受从未如此强烈,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块地,但是,随着工商资本的大量涌入,随着新型主体的奋力崛起,随着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浙江田野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土地产出率成倍增加,亩产量、亩产值屡创新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引领了浙江现代农业建设的新浪潮。
活力四射:“两区”唱响稳粮增收主题曲
“我们是农业‘两区’的建设者,更是受益者。”日前,桐乡市新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如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合作社坐落于桐乡市崇福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内,他们切身感受到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各方投入下,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后,粮食产量明显增加,我们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胡如海说,功能区的建设为合作社开展种粮社会化服务打好了基础,现在合作社已经拥有谷物烘干中心和育秧中心,水稻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社员的收入有了大幅增长。
  今年我省尽管遭受了年初长期低温阴雨和11号强台风“海葵”的严重影响,但是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平均亩产都比上年有所增加,尤其是宁波市鄞州区的单季晚稻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963.65公斤,刷新了我国水稻百亩方亩产的新纪录,最高田块亩产达到1014.3公斤,首次实现单季粮食亩产超吨粮,这些成绩的取得,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功不可没。
  如果说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粮袋子”上,那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则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在省农业厅产业处,有一份特殊的统计表格,上面清楚罗列了茶叶、蔬菜、水果、畜牧等我省主导产业的全省平均亩产值以及对应现代农业精品园的平均亩产值,记者发现,前后数字的大小可谓天壤之别。如蔬菜,全省的平均亩产值是3404.65元,而精品园内的平均亩产值达到了12000多元;如水果,全省的平均亩产值是4332.02元,精品园内的平均亩产值却有11000多元;又如养殖园区内自动喂料系统引进应用后,每头猪养殖能节本增效70元左右。“现代农业园区新技术、新农艺、新设施、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有效挖掘了土地潜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省农业厅产业处负责人表示,通过农业现代园区建设,我省许多产业还大有潜力可挖,若占全省三分之一的茶叶、蔬菜和水果基地,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提升产业化层次和农艺技术水平,如亩均新增产值35%,那这3个产业的年产值将分别增加10.59亿元、33.39亿元和28.89亿元,总产值将增加70多亿元。
  这些,仅是我省波澜壮阔的农业“两区”建设一瞥。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出发,作出了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明确把“两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抓手、主平台和主战场,“两区”建设持续走向深入。目前,我省已确定137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394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921个,已有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成园成型,其中3个已经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区外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56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精品园)199个。已有128个千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了省级认定验收,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315个,面积245.79万亩,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实际效果。
强力推进:合力建设之路越走越宽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浙江农业“两区”建设声势浩大、成效显著,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继开展“两区”建设规划年、推进年之后,2012年,浙江把“两区”建设定位为深化年,并提出了“聚合力、健体系、出成效”的目标。全省各级农业、林业、渔业、水利、发改、财政、科技、国土、交通、环保、电力、金融、供销等部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从推进“四化”同步、谋划整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出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两区”建设为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着力于科学编制规划、项目组织实施、集聚要素资源、培育新型主体、提升建设质量、示范带动等,“两区”建设得到了持续深化。
  温州市每年统筹5000万元用于农业“两区”建设;2011年,绍兴市财政新增专项资金1亿元,重点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金华市仅2011年就统筹各级各类财政资金达4亿多元……面对农业主体量多面广的实际,我省各级根据“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积聚各方要素投入“两区”,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据调查统计,截至2012年11月底,全省累计投入“两区”资金149.80亿元,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35.41亿元,现代农业园区114.39亿元。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实力浙商、大学毕业生等社会群体通过“两区”效应,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利好,纷纷奔赴希望的田野。正泰、绿城、传化、西子等知名企业把发展的触角伸到了农业“两区”内;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两区”内茁壮成长;1000多名大学毕业生扎根农业“两区”,开始了全新的创业路。他们在农业“两区”内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成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型主体,成为了助推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兴力量。
持续深化:要让“先行区”更先进
  尽管冬季是葡萄种植相对空闲的时期,但上虞市盖北镇永绿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严永三却没有闲着。他要把农庄南面原来路边的两排葡萄迁移,建起1200平方米新停车场以接纳游客,与此同时,另一处新投入的50亩镇东生态园也在抓紧建设中。
  “今年合作社的葡萄亩产量在1000—1500公斤左右,每公斤售价30—50元,效益不错。明年我打算投入1000万元,改造基地周边的路牌,新建停车场,并打造一个占地10亩的阳光玻璃房。”严永三说,他的基地正处于上虞市虞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园区的快速发展给了他莫大的信心,随着园区建设的逐步成熟,他相信合作社的效益会越来越好。
  严永三可谓是号准了时代脉搏。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都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已正式出台,浙江农业“两区”建设将承担起更多的历史使命。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省已积极部署,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贯彻落实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用更坚定的信心和更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农业“两区”建设,以促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层次全面提升。
  “两年多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两区’建设已在探索和引领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经成为促进城乡统筹、‘四化’同步、‘三农’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浙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厅正在研究制定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将把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后,我省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两区”建设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并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培育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同时切实加强对“两区”建设的考核与监测管理,加大对“两区”建设的管护力度,以推进“两区”建设,将其进一步打造成浙江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