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粮食银行与科学储粮

  秋粮收获入仓之后,不少地方出现的“粮食银行”让很多农户连连叫好。
  所谓“粮食银行”,是以各地放心粮油销售店、粮油仓储企业为基础,采用市场化手段,吸收农民手中余粮“储蓄”,统一烘干、集中仓储,“储户”可凭“存折”随时提取、购粮、折现的新型粮食购销经营模式。这种新模式把种粮农民的利益与粮食经营者的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储粮难问题,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粮价变化销售粮食,是搞活粮食流通的有益探索。
  然而,有了新模式,就真能立刻让全国农民设囤储粮成为历史吗?其实也不然。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有超过2亿农户存粮,每年储存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可见,在目前的粮食储存中,分散的农户仍是储粮主体,仍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蓄水池。如何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收储工作的重要一环。
  我国农户家庭储存的粮食每年约2500亿公斤。由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保管技术水平低,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粮食损失严重。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每年损失粮食约200亿公斤,相当于6160万亩良田粮食产量。
  近年来,为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各地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积极研发和示范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然而,要从源头上保证粮食品质,显然不能固守传统一家一户的储粮模式,而应积极探索像“粮食银行”一样的新型仓储模式,这也是实现国家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最直接、最现实、最节省的途径,是粮食流通节能减排、节省资源的重要措施,对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意义深远。
  (摘自《经济日报》 周琳/文2012年12月1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