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了今年的秋收,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机大户章水桥总算轻松了一点,洗机具、上保养油,把他的“宝贝”开进了机库。走进章水桥的农机仓库,插秧机、旋耕机、植保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各类机器停得满满当当。“以前种田靠人工,现在种田靠良种、良法、良机,这些农机具就是我多年攒下来的宝贝!”章水桥兴奋地说。在绍兴,越来越多的农民像章水桥一样,享受着农机化发展带来的便利。
近年来,绍兴市始终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结合绍兴农业“两区”建设,推进农机化发展进程,为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实力农机:8年新增农机数,超过过去20年总和
在近几年年初召开的春耕备耕现场会上,各式各样的新型农机备受绍兴农民欢迎,这成为每年开春一道独特的“景观”,印证着农民对农机的渴求。“绍兴农机化热潮,从2004年起形成席卷之势。”绍兴市农机管理总站站长蔡亚军介绍,《农机化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颁布实施以来,绍兴市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强化管理、机制创新等措施,以农机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绍兴农机化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从农民购置农机的数量,可以发现,2004年以来,绍兴市共新增各类农机具48.9万台(套),相当于前20年的增长量;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从2004年的532台增加到2011年的1347台,联合收割机从1878台增加到3089台,插秧机从6台增加到1546台。截至2011年底,绍兴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41.4万千瓦,比2004年增长24.3%。
强劲引擎:农业主导产业“脱胎换骨”
最近,笔者来到位于绍兴县陶堰镇的绿味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只见两个占地1.5万平方米的智能化温室大棚巍然矗立。两个大棚内,配备了微滴灌系统、微耕机等设施,棚内种植的以色列小番茄、水果南瓜等蔬菜长势喜人。“先进农机化设施的配套,让蔬菜生产实现了工厂化流水线式的作业,蔬菜需要多少温度、湿度,我们都能提供相应的生长环境,这全是装备提升带来的好处。”该园区负责人告诉笔者。
以农业设施化引领农业工厂化生产,是绍兴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特点。近年来,该市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逐步将农业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机械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并推出设施农业设备补贴政策,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机械装备,有力推动了主导产业机械化、设施化发展。
在农机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绍兴市农机装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装备应用突破了单一作物、某个环节发展的局面,呈现出突出粮食生产重点,种植、养殖和加工各产业齐头并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加快拓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绍兴市设施栽培面积超过20万亩,畜牧设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80%以上,大大提升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展望未来:助推农业更好转型升级
“展望未来,绍兴农机化前景大好,大有可为,可谓任重而道远。”蔡亚军说。
在蔡亚军的案头,一份绍兴市政府《关于提升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意见》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这份文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机化发展思路,明确了绍兴市农机化发展目标。根据《意见》,到2020年,该市农机总动力将增加到310万千瓦,装备结构基本合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水稻、油菜、小麦等主要粮油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蔬菜、水果、林业特产、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的主要生产环节和产品初加工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当前,绍兴市农机化工作亮点频出,走在全省前列。但与国内外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仍然较低。
“深入挖掘农机化的发展潜力,更好服务现代农业,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蔡亚军表示,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未来一段时间,绍兴市将紧密结合绍兴“两区”建设,坚持农机化与农艺、牧艺、设施农业技术、茶叶采摘加工技术及其他主导产业生产业加工技术整合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提高农机应用水平,充分发挥农机化对农业的带动促进作用,用农机化改造农业,农业先进设备支撑农业,谱写绍兴农机化更加美好的华彩篇章。 秦德胜 郦镔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