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通讯员 华涛
12月3日一大早,浙江尼松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就将2000只“尼松”雁鸭装上公司的配送车,一个多小时以后,这些雁鸭就出现在上海几个大超市的货架上。这是海盐县成功驯养雁鸭,培育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
雁鸭飞进上海滩
农产品要提升档次,进入大超市是一个最好的选择。2011年,浙江尼松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国家技术监督总局的“QS”认证,下半年,上海今阳食品销售有限公司就与该公司签下了上海市的销售总代理权,“尼松”雁鸭就此“飞”入了上海这个广阔的市场。公司总经理周进良说,“尼松”雁鸭进入上海超市,不仅为雁鸭赢得了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为海盐县的农产品树立起了良好的声誉。海盐县农经局局长蔡其良表示,这是海盐县又一个成功闯进上海市场的农产品。目前“尼松”雁鸭已进入了易初莲花、大润发、华联吉买盛等50多个大型超市,每个月销售数量能超2万余只,今年全年可望达到20万只,明年可望达到30万只。
不仅如此,浙江尼松食品有限公司还通过上海龙川酒业的餐饮连锁销售渠道,将“尼松”雁鸭引进了上海市200多家知名餐饮门店。周进良告诉记者,今后,公司将不断通过各地的代理商拓展尼松雁鸭的销售网络,争取在三年内建立起千家终端销售门店。“此外,为了让更多的上海消费者能够品尝到‘尼松’雁鸭,上海龙川酒业还将在上海开出尼松雁鸭馆,明年争取开出10至20家连锁店,填补上海餐饮业的这一空白。”周进良自信满满地说道
品种选育严把关
海盐尼松雁鸭专业合作社是海盐当地规模最大的雁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年销售雁鸭100万只。如何将雁鸭产业做大做强一直是合作社理事长、浙江尼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进良的心愿,为此他探索努力了近10年。
“我们目前选育的优质雁鸭是白鸭。”周进良介绍,雁鸭一般都是灰羽的,皮下还有一层细细的绒毛,也是灰色的,除毛后的皮肤外观很差,对销售带来影响。白鸭则不同,白鸭的羽色接近肤色,除毛后基本没有杂毛,看上去更加干净,更易于被消费者接受。
如果延长养殖期,等灰羽雁鸭绒毛完全褪去再出售,每只雁鸭要增加10元养殖成本。合作社目前年产100万只雁鸭,如果全部是灰羽雁鸭,那么光这笔成本就要多支出1000万元。周进良说,现在尼松雁鸭专业合作社年产50万只灰羽雁鸭,50万只白鸭,实际每年节约成本500万元。
在周进良的基地,记者看到除了靠岸边搭建了一个鸭棚供雁鸭栖息以外, 2亩多的水面要支起一顶大网罩,既要预留雁鸭飞腾需要的高度,中间又不能留支柱,确实需要动一番脑筋。周进良又搞起了立体生态循环养殖,用鸭粪和冲洗鸭舍的废水进入池塘,池塘里放养了一批花白鲢以及大量的泥鳅和螺蛳,一方面净化水质,一方面提供野鸭需要的活食来源。半年下来,周进良饲养的雁鸭可以长到1.1公斤左右了,就能上市交易了。
“正如周进良这样从品种选育开始就关注, 我们海盐的雁鸭产业才逐渐起步。”蔡其良说道。
规划出台促发展
据了解,海盐县在加强野生鸟类保护的同时,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雁鸭训养、开发利用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做到保护与利用同步推进。
1988年,海盐首次引进了美国绿头雁鸭与当地芦荡雁鸭杂交,开展了雁鸭的杂交生产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目前,海盐雁鸭产业在浙江尼松食品有限公司及海盐尼松雁鸭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链接模式,已带动发展雁鸭养殖户316户,从业人员已发展到1160人。
周进良告诉记者,今年,总投入达388万元的海盐县300万羽尼松绿头鸭繁殖基地建设项目,在政府支持下作为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予以扶持,并已于10月底通过验收。这样一来,雁鸭繁殖与生产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海盐尼松雁鸭专业合作社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马建章签约,在海盐设立了嘉兴市第一个农林类院士工作站,旨在进一步选育优秀的雁鸭品种,为“尼松”雁鸭走向更广的未来。
据介绍,海盐县专门制订了雁鸭产业发展战备目标,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雁鸭繁殖驯养数量由目前的150万羽发展到500万羽;年产值由目前的6500万元提高到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