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圣威
从萧山、余杭和富阳的广袤大地,到建德、淳安、临安的山山水水,甚至是杭州市区百姓家的三尺阳台,杭州市农科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三农”所结出的累累硕果已越来越多地惠及“三农”领域和百姓民生。“杭鳢1号”、“杭茄1号”、“红颊”草莓、“神州红”花卉、“茂绿”茶叶、盆栽蔬菜等多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每年在杭州各县(市、区)的相关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30个以上,让科技成果得到有效展示和转化;连续多年开展形式丰富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直接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等37427人次……
一个品种提升一个产业
2007年乔布斯亮出iPhone之前,谁都不知道苹果公司将何去何从,正如2007年以前,杭州人绝不会想到,水产业即将面临一场革命。
水产是杭州市六大优势产业之一,乌鳢(俗称黑鱼)以其鲜美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在水产业中举足轻重。
然而,乌鳢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一是一家一户的苗种繁育模式,导致种质退化,养殖的效益呈下降趋势;二是传统养殖模式本身的缺陷,喂食冰鲜鱼后增加了鱼类病害传播的可能性,导致病害的大量爆发,为了防治鱼类病害,频繁使用药物,又造成药物残留,严重影响了产品安全质量;三是乌鳢传统养殖模式带来的水污染问题,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乌鳢好吃水难清,环保部门曾一度叫停乌鳢养殖。
进退两难之际,2007年,杭州市农科院水产所专门立项,把长江水系的乌鳢和珠江水系的斑鳢杂交,成功培育出新品种“杭鳢1号”。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病害少、成活率高等特点,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乌鳢养殖需要饲喂冰鲜鱼的问题,养殖模式也随之得到优化,环保、品质、质量安全三大问题迎刃而解,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保障。
2011年,“杂交鳢‘杭鳢1号’种苗繁育与产业化”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开始实施,杂交鳢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余杭、萧山等区(县)得到加快推广和应用。
如今,“杭鳢1号”在杭州的养殖面积达到9000余亩。记者在“乌鳢之乡”余杭区运河镇看到,大大小小的鱼塘错落有致,随意走进一户人家,门口都放着一双过膝雨靴,门壁上总挂着大檐草帽。而相距不到10公里外的丁哥黑鱼馆临平店内一碗热气腾腾的番茄鱼正被端上餐桌。
“可谓一个品种救活了一个产业。”杭州市农科院院长朱时建谈起这事就充满自豪。
同样被杭州市农科院“救活”的,还有淳安花猪。“淳安花猪属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中的皖浙花猪,是浙江省16个地方良种猪之一。1983年,淳安县淳安花猪存栏达到8319头,但是近20多年来,淳安花猪的数量大幅减少。2006年全县只有不到50头花猪,濒临灭绝。”淳安县畜牧局局长石树仁说。
种质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为此,杭州市农科院开展了淳安花猪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特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屠宰率及肉质分析、饲养研究,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已保存100多头能繁母猪的种群规模,为后续开发利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正是有了杭州市农科院的科研支撑,在去年召开的首届千岛湖年猪节暨淳安花猪推介会上,时任淳安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新民才能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把淳安花猪做成千岛湖鱼头之后的第二个大品牌。
除此之外,杭州市农科院始终把种业创新放在科技创新的突出位置,通过新品种的研究推广,提升优势产业发展。
近十年来,建德农民尝到了种植草莓新品种“红颊”的甜头。
两个月前,该市莲花镇草莓种植大户徐积平忙得不亦乐乎,他组织30多名劳力,对繁育的7亩优质红颊草莓苗开始起苗,销往各地市场。
大同镇有200亩左右的草莓苗基地,基本上都集中在胡村源村。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草莓苗亩产五六万株,平均能卖到四五毛钱一株,如果运到北方的话,还能卖更高的价格。除去每株1毛钱的成本,差不多每亩收成有2万元。
这一切都得益于杭州市农科院对于草莓新品种“红颊”的选育推广。“红颊”2006年通过浙江省新品种认定,具有果形好、糖度高、肉质脆、香味浓、口感佳、硬度适中等优点。
2011年,“红颊”开始红透杭州。杭州市农科院实施了良种繁育与产业化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了草莓三级良种繁育体系,除建德外,还在富阳、临安等地建立繁育示范基地212亩,良种繁育基地2070亩,繁育良种苗6216万株,种植面积1万余亩,增效6267.6万元。
据测算,“红颊”比原主栽品种亩均增收5000元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今年该品种已占杭州市草莓种植面积的90%以上。
一项技术致富一方农民
杭州市农科院始终把生态高效种养技术的研究推广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他们的担当。
对此,淳安千岛湖桑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玉泉同记者分享了他们的喜悦。
2008年,他们租用土地20余亩,用桑枝栽培黑木耳15万包,当年获利20余万元。尝到甜头的他们,今年已经租用土地120余亩,栽培黑木耳、香菇150余万包,预计收入100余万元。
现在,杭州市有近3000人从事食用菌栽培,规模100万包以上的企业(农户)有15家。
这一切离不开该院菌种站科技人员的辛勤付出。他们从2005年起通过建立科技服务平台,引进、培养、推广食用菌新品种,研究推广稻草、棉籽壳、桑枝、梨树枝、桃树枝、山核桃蒲壳栽培食用菌技术,实施各类研究推广项目20余项、研究制定技术标准3个、申请专利5项。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基地,引领山区农民走上了一条发展循环农业的致富之路。
如今,杭州市农科院利用农业废弃物培育的食用菌品种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蘑菇、香菇、黑木耳、平菇、金针菇,攻克了金福菇、杏鲍菇、榆黄蘑、大球盖菇、猪肚菌等30余种非传统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食用菌栽培效益,丰富了本地市场供应。
统计显示,2011年杭州市食用菌生产总产量23996吨,实现产值1.76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了441.3%和770.4%,产生直接效益7698万元,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3078.6万元;出售桑枝、果树枝收入244.01万元,全市有3.2万吨农业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临安农民就更是技术推广的直接获益者了。临安山地资源丰富,全市海拔200米以上可作为山地蔬菜生产的耕地面积达8万亩,其中500米以上的有2万亩。临安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高山上的村民种地靠天吃饭,“久晴必旱”的宿命制约着临安山地蔬菜的发展规模。
面对山地特有的气候条件,杭州市农科院蔬菜所在临安等地示范推广“微蓄微灌”技术,山地蔬菜不再“逢旱必渴”。再加上使用了生物物理防治技术,使临安的山地蔬菜因绿色、安全深受消费者追捧,俏销沪、杭、苏、宁等地,发展规模以10%的速度逐年壮大。
目前,临安山地蔬菜的种植面积达2.33万亩,年产值1.7亿元,是临安山区种植业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产业之一。去年,临安又适时出台蔬菜产业发展五年倍增计划,要打造成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山地蔬菜基地。
一套机制激活一家院所
杭州市农科院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有目共睹。“十一五”以来,杭州市农科院共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和省、市科技部门及农业部门科技项目共357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36项,其中省级科技成果奖励7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授权专利14个,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54篇,其中被SCI收录7 篇,一级学术刊物论文19 篇,核心期刊377 篇。有17个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新品种审定(认定、鉴定)。其中,杂交鳢“杭鳢1号”水产新品种通过了农业部原良种委员会审定,这是建国以来我省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鱼类新品种;茶树无性系良种“茂绿”通过全国良种鉴定。2009年,该院被评为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佳科研院所。
荣誉的背后,离不开机制的创新。
2004年,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杭州市把农科所、水产所、蔬菜所、茶叶所四个所合并,成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的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赋予打造地区农业科技龙头的职责。
作为引领杭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该院领导班子认为,事业的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为了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杭州市农科院制定了《杭州市农科院科技管理办法》、《杭州市农科院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杭州市农科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等多项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制度进一步完善。
记者从该院一系列管理办法中看到,除对项目申报、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还特别强调考核、奖励与处罚,如对担任科技特派员的人员给予额外加分。
周祖法就是食用菌栽培方面的科技特派员,2005至2011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建德指导农民种植食用菌,建德市食用菌生产规模从10万袋发展到如今的500多万袋。周祖法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现在他已是蔬菜所负责食用菌的副所长。
“农科院完善、创新的机制、政策,不断激励着科研人员深入田头,做好业务工作。”杭州市农科院生物所所长马升华向记者介绍了他的“爱将”,服务建德航头镇农民5年的童建新,在所里、院里的推荐下,2011年被评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院里引进的博士后人才阮松林,如今已被提拔为副所长。
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科研人员的工作才有活力,到基层服务‘三农’才有动力,杭州市农科院的吸引力也进一步提高。从2006年至2011年,全院科技人员数量从109人增加到137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从31人增加到57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从16人增加到42人,设立的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杭州市农科院分站,进出站博士后7人。
杭州市农科院还积极为科研人才搭建创新平台。目前,已有茶叶、食用菌、大宗淡水鱼类3个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拥有浙江省杂交鳢“杭鳢1号”水产良种场在内的3个省级良种场(基地);杭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已被列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8个专业团队加入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7个专业团队参加省级育种攻关协作组,2个专业团队加入省级创新联盟,2个专业团队参与省级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
同时,该院积极提升硬件水平,2007年来,先后开展了院实验大楼、科研新基地、西湖龙井茶科研基地、浙江省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等基础条件建设;2010年完成6000平方米实验大楼建设并投入使用;“十一五”以来已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添置各类科研仪器设备。
一种信念开创一片未来
住在杭州市区小高层内的李大妈这几天正忙着给种在阳台上的蔬菜御寒,杭州城内像李大妈这样耕耘着自家阳台的居民不在少数,为什么城里人也能享受农趣呢?
原来,为适应城乡居民家庭绿化、美化的需求,杭州市农科院从2010年便开始了家居盆栽蔬菜的研究示范,开展了适栽品种的选择、栽培基质和栽培容器的研究,还编印了《家庭种菜DIY》小册子。2011年在江干区采荷街道人民社区开展“品味绿色低碳生活,享受劳动丰收喜悦”为主题的盆栽蔬菜进社区活动,向居民赠送盆栽蔬菜,与居民进行互动,提供技术支持。记者看到,一个个小型的“开心农场”正在杭城百姓家的阳台上张罗着。
在虾龙圩、西溪河等城市河道,记者发现,一片片人工浮岛,种着花花草草,原来,这是杭州市农科院河道水质生态修复(净化)技术的示范点。杭州市农科院科技处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杭州市现代都市农业深入发展,城乡区域统筹不断推进,农科院在更好地履行“科技兴农”职能的同时,正在积极探索如何拓展农业科技服务功能,促进都市农业更好地发挥“三生”功能,让农业科技更好地服务城市居民、服务生态城市建设。
盆栽蔬菜进社区、河道水质生态修复……杭州市农科院的科研工作屡屡获得突破。
正如杭州市农业局局长程春建评价的那样,“杭州市农科院的人才队伍发生了新变化,科技成果得到了新提升,装备条件有了新改善,社会影响得到扩大,科技兴农发挥了新作用。”
而这背后,便是杭州市农科院始终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开门办院、科研与推广并举的基本思路;以支撑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主题,着力打造地区农业科技龙头的决心;紧紧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突出新品种培育、农业资源利用、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科技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与服务,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科技贡献率的信念。
翻开农科院的台账,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个科研示范点的名称、地点、示范内容、规模、责任科技人员姓名。
该院科技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成果推广上,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以农业“两区”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大户为主要对象,以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新技术为重点,研究、示范、推广和培训服务相结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该院每年在各县(市、区)的相关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30个以上。在科技示范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大幅度提高示范企业和基地的生产水平、经济效益,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如今,不少示范点已经成为杭州市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样板。
除此之外,杭州市农科院每年在全市重点推广该院自主育成或引进的新品种10个、自主研究或引进的新技术10项;“十一五”以来共重点推广新品种18个、新技术20项,累计推广面积143.64万亩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8.85亿元;直接培训基层农业管理、科技人员和农民37427人次。
杭州市委副书记王金财在调研杭州市农科院时给予了充分肯定,“杭州市农科院技术装备不断提升,实验基地不断扩大,科研门类不断增多,科研成果不断显现,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杭州市农科院的创新,正在不断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