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嵊州市围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这一目标,着力把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规划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主抓手,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农业“两区”,整体建设态势良好。至目前,全市共有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4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创建数量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有1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列入省级创建点,17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列入绍兴市级创建点,农业“两区”建设的扎实开展,有效推进了该市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统筹谋划,发展现代农业
嵊州市邀请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对全市现代农业开发建设进行统筹谋划。根据嵊州地形地貌分布、土壤类型特征、耕作传统习惯,把资源禀赋最好的土地以功能区的形式固定下来,专门用于最适宜种植的作物品种,明确范围面积,做到四至清楚,确保长期、高效地用于现代农业。
根据“两区”发展战略,嵊州市总体布局4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5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面积共计39.7万亩;计划在9个镇街分9个年度建成18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功能区粮食生产总量占全市的50%以上。
集聚资源,合力建设“两区”
以绩效为第一导向,该市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园区管委会,管委会主任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统一组织协调和负责园区建设实施工作,乡镇(街道)成立政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班子,并把园区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整合优化涉农政策性资源和项目性资金,重点向“两区”倾斜。至目前,该市农口部门共优化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4500万元,交通、电力等涉农部门统筹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地方财政预算新增园区建设专项资金2500万元。
该市将园区建设纳入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加大奖惩力度,着力提高园区建管绩效。2012年,农业“两区”建设被列入该市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相关项目,实行一月汇报、一季一督查,切实加大了对园区建设的督促检查力度,确保了园区建设进度和质量。
创新机制,激发建设活力
围绕“如何把资金流动起来、如何把土地流转起来、如何把产业链运作起来、如何把科技运用起来”四个方面,该市努力破解制约“两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园区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该市财政出资1500万元,注册成立嵊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限公司,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融资开发工作,努力把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为农业产业集聚区。
在坚持土地承包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该市通过镇、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协调,把土地流转与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结合起来,加快土地向园区内项目业主规范有序流转,积极推进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目前,园区内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21.3万亩,占规划总面积的53.6%。如该市黄泽镇综合区引进的台资金采科技银杏叶精品园项目,利用当地荒山、坡地资源,租赁土地3500多亩,发展银杏种植和深加工,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500万元,种植银杏110万余棵。
大力培育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力量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加快建设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机制,带动园区形成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和优质的社会化服务。目前,全市拥有绍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55家,社员达到11500多人,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9家、市级示范性合作社98家。
着力构建“一个现代农业综合区、一位首席专家;一个主导产业示范区、一位农技指导员;一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一位责任农技员”的农技服务格局,该市加强与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合作,深化农技推广联盟,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园区的推广应用。如该市与中国茶叶研究所合作建设中茶所嵊州研发中心,该中心充分利用我国茶叶界唯一院士——陈宗懋在嵊州市建立的院士工作站平台,在明山茶叶精品园建立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岗位”科研示范基地,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新农药田间示范防治试验。
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嵊州市通过加强排灌设施、防洪设施、机耕道路等建设,大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地处嵊州黄泽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铁皮石斛、银杏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培育了浙江京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天方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了园区二、三产业的发展。综合区内农业总产值年增长7%以上,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750元,同比园区外增长10.5%。
而地处谷来的省级香榧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面积3000亩,通过修建基地道路、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加强香榧品牌宣传和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广成年香榧丰产稳产标准化生产,开展香榧炒制量化指标研究和香榧炒制技术培训等,年增加香榧产量5万公斤,增加产值1000万元,亩产值提高10%,榧农人均增收1320元。
三界镇沈湖村沈湖畈粮食生产功能区,由于地处低洼,以前每年都要受洪涝影响,而今年尽管遇到台风暴雨,但功能区内没有造成洪涝灾害。黄泽镇明山茶叶精品园原以生产大宗茶为主,随着燃料、肥料、劳动力价格的成倍上涨和珠茶销售价格的下滑,经济收益日益低下,茶场经营一度面临崩溃危机。通过园区建设,更换了良种,改造了厂房,目前已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级标准化茶园,预计5000亩标准茶园投产后,将年产名优茶150吨,产值2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