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是我省传统农业资源大县,全国番茄重点产区之一、全省设施蔬菜四个重点优势产区之一、全省最大的紫菜和海参养殖基地。近年来,该县紧紧依托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和现代农业园区三大平台,集聚土地资源、规模资本和先进科技三大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向设施化、机械化、科技化、节能化、环保化转型,经营模式向规模化、公司化、合作化、品牌化转型,养生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集聚土地资源——十万亩土地实现规模经营
土地是农业生产要素之本。苍南县将盘活土地资源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来抓,大力推进土地规模流转。目前,该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3.0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32.8%。土地流入规模经营的台商、回归浙商、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大户(10亩以上)的个数2618个,规模经营面积达10.51万亩。
该县积极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土地流转,鼓励创新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发挥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如该县灵溪镇桃湖村在全县率先成立土地合作社,将全村里625亩土地打包分别流转给浙江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浙江百年红豆杉种植有限公司发展现代农业,村民与企业实现了互利双赢;该县钱库镇雅中村的温州雅发果蔬专业合作社吸收当地农户以土地入股,将农民作为核心示范基地合作股东,入社成员106名,建设设施蔬菜基地420亩,成为温州市示范性菜篮子基地。
集聚资金投入——多方投资打造精品农业
资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源泉。苍南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县财政专门设立了设施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精品园建设、油茶产业等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该县紧紧抓住海西经济、海洋经济等国家战略以及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战略,突出该县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全力搭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省级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马站、沿江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三大农业投资平台。依托大平台,实施大投资,发展大项目。
目前,该县已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9个,面积3.58万亩;茶叶等产业示范区2个,面积2.2万亩;蔬菜、食用菌、水果、畜禽、油茶、海参等特色农业精品园13个,面积3200亩,休闲农业观光园2个。
同时,依托“三大平台”,精心包装农业项目,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逐步构建了“浙商引回”、“台商引进”、工商资本和农民投资等多层次立体形的农业投资格局。
近两年来,该县已有20多家浙商回归资本及台资投资农业,投入资金达12.6亿元左右。由台商直接投资或以合作的形式引进台湾优良农产品品种种植面积累计达到7000多亩。
浙商杨道路创建的苍南县晨虹农业有限公司首期开发项目——金果葡萄庄园,总投资1300万元,计划建成浙南地区最大的葡萄生产企业,除了发展葡萄生产,还计划将该葡萄园打造成“中国第一葡萄迷宫”,形成一个生态循环发展、辐射性广的综合性产业。
浙商杨国愉回乡创建的中奥投资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流转耕地、山地300多亩,建设立体草莓现代农业园区,致力于打造温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的示范窗口。
浙江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忠和先生与台湾著名香草专家王调议先生合作,引进台湾先进的技术理念,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积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在该县灵溪新区观美社区桃湖村流转开发了379亩西红柿、薰衣草等农作物种植基地,还计划打造“番茄联合国”等观光休闲旅游项目。
此外,农民投资近年来也成为苍南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该县农民仅仅在设施农业和生态牧业上的资金就达2.3亿元,新发展设施蔬菜面积1.6万亩,新建扩建生态畜牧场35个。
集聚先进科技——提升产业走向增产节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该县将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推动力来抓。
加大科技创新。紧紧围绕蔬菜、食用菌、四季柚、茶叶、油茶、近海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重点在种子种苗工程、增产增效生产技术、节能安全生产技术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目前,该县蔬菜穴盘育苗技术、海参育苗技术、番茄长季节栽培技术、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等走在全省前列。
强化示范推广。全县实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计划,由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人员来承担,通过建基地、做示范,将农、林、牧、渔、水各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到广大的农户手中,全面提高先进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率。计划实施3年来,全县共实施农技推广项目167项,建立示范基地167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300多项。
健全推广体系。全面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不断健全以首席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推广人员为补充的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推进“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技推广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5年来,全县组织“绿色证书”专业农民培训41期,培训专业农民3285名,“绿色证书”发证率达97%;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期,培训专业农民2482名,不断提升农民创业创新能力,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