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侬,靠天公,风调雨顺五谷丰”。“种田靠天公”是早些年金华传统农业的“代名词”之一。进入“十二五”,金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农稳市”的战略思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用机械化设施武装农业,一座座标准化钢架大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一幢幢现代化生态养殖场鳞次栉比,一项项高新技术被应用到农业生产各项领域……金华农业正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农民收入节节攀升
2011年底,该市农村经济总收入3305.37亿元,比上年增加310.83亿元,增长10.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98.6亿元,同比增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77元,同比增16.7%。
粮食生产连续先进
近年来,该市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年增长。201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33.8万亩,粮食总产量90.7万吨,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生产任务。切实抓好高产示范,单季晚稻最高亩产达936.9公斤。粮食生产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稳步发展,不但巩固了该市浙江第二粮仓的地位,也为全市乃至全省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08年起,该市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其中,婺城区被评为2009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在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该市还注重粮食品牌的创建,着力提升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动适应人们吃得好、吃得健康的要求,培育了一枝秀、绿巨人、义宝、杨溪、群飞等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大米。同时在东北等地建成了2.91万亩粮食生产基地。
现代农业主体蓬勃发展
该市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1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1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33家),带动基地农户82万户。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3132家,比上年增加494家,增长18.7%,合作社成员14.8万个,其中农民社员14.5万个,带动非社员农户39.3万户。
八大主导产业转型加快
致力于培育特色农业,努力做大优质粮油、生猪和肉制品、奶牛乳品、水果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等八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除水果蔬菜、油料产业外,其他产业均列全省前四位,奶牛乳品、中药材产业居全省首位。特色产业发展迅速,香菇、药材、茶叶、杨梅等在省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开,创建了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农产品质量档次和效益显著提高。该市累计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163个,无公害农产品336个。
农业设施化、机械化覆盖面扩大
通过近年的努力,设施农业已初具规模。设施生产由单纯种植普通蔬菜发展到种植高档蔬菜、瓜果和花卉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由简易毛竹大棚发展到钢架大棚,以及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现代化连栋温室;由传统耕作发展到自动化、机械化作业。一大批喷滴灌、节水灌溉、统防统治设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2011年,该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6.2万亩,农机总动力已达253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