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农博特刊

在希望的田野上

妙手著华章

  近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强化了一系列支农为农措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60.2亿元,农业增加值17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61元。
粮食经济作物两翼齐飞
  该市积极探索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新路子,形成了“重政策支持、扩早稻面积、攻单产提升、强社会服务”的粮食生产工作机制,初步构建了以重点产粮乡镇为基础,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粮食生产工作格局,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实现稳定增长,逐步构建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了茶叶、蔬菜、畜禽、水产、花卉、竹木和干鲜果等七大特色产业带,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5%以上,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
“两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该市坚持“像抓工业园区一样抓现代农业园区,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农业项目”的理念,围绕把园区建设成为“粮食生产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区、生态休闲观光区和第六产业实践区”的目标,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建设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进度,现代农业园区成为资金、技术、人才、设备集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引领着绍兴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目前,该市共有1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47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1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列入省级创建点,179个园区列为市级创建点。截至目前,各类农业园区完成投资19亿元,已有1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1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5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市级验收,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0万亩。
农业生产经营呈现新变化
  该市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大户等农业新型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该市累计完成农业产业升级投资21.7亿多元,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项目129个,投资总额高达40多亿元,有效改善了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343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4家,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持续增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404家,入社社员5.5万户,其中省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79家、市级规范化合作社176家。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0.97万亩,占农民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53.63%,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大
  该市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障、信息服务、信用管理、生产标准、日常监管、组织机构等六大体系建设,形成了市有质检中心、县有检测机构、乡镇有检测点、基地有自检室的检测网络,积极推行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成功开发了绍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绍兴市农资实名销售系统、绍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系统、绍兴市农产品自检直报系统,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目前全市农业标准化应用率达53%,畜禽产品合格率均为100%,蔬菜、水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
农业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强
  该市建立了2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61家省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拥有94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30家省级以上重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粮食、油菜、生猪、家禽优质良种率达到98%、96%、96%和90%。粮经结合、种养结合、稻鱼共生等生态高效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水稻机插等节本增效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该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45万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设施农业栽培面积(复种)达到24.37万亩,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3%;基本建成了覆盖市、县、乡镇(街道)、村级四级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实现了农业信息“村村通”的目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沐浴着党的十八大的春风,绍兴市各级农业部门将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总要求,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