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
苦瓜粉、铁皮石斛鲜品、铁皮石斛盆栽、鹅休闲产品、紫笋茶、竹编工艺品、安吉白茶、脆柿、咖啡豆盆栽、鳄龟、太湖蟹、四大家鱼、羊肉、彩色蚕。
湖州农业近年来
快速崛起,尤其是自今年年初被农业部认定为我省惟一整市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为重点,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速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在南太湖这片传统的鱼米之乡、农业热土上,建设了一个功能完善、高效生态,科技支撑力度大、机制创新亮点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强化基础建设——
“示范区”里设施功能大为改善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先行。为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湖州市在加强规划引领、组织推动、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上下功夫,高标准、高强度推进“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
该市从完善组织体系入手,市、县两级都建立了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把“示范区”建设纳入对县区综合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定目标、下任务、强考核,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农田水利、土地综合整治、农房改造建设、交通电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优先安排至“示范区”。同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各方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格局。
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该市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软环境建设,在农业综合区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以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农业产业联盟和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依托,农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集农业项目审批、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机作业、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土地流转服务和劳动力介绍等于一体的“示范区”服务体系,为集聚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
截至目前,该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7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38.14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区块29.4万亩,21个粮食生产功能区、6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认定,高效设施农业面积29.60万亩,标准鱼塘20.48万亩,规模蚕桑小区15.08万亩,现代茶园19.11万亩,改善节水灌溉面积28万亩,大大改善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
强化产业集聚——
“示范区”里主导产业欣欣向荣
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发展为本。该市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发展水平。
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的总目标,该市制定了详实可行的产业培育计划,引导瓜果蔬菜、特种水产、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高科技农业向“两区”集聚。特别是在“两区”中合理布局加工、营销、休闲观光等配套设施,引导各种要素流向园区;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和休闲观光农业,延伸产业链条。
政策引导带来了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有效推动了各主导产业的蓬勃发展。2011年,该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98.5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34.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7%和10.95%。其中,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优势产业种养面积、产值分别达到150.44万亩和71.19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40.71亿元;水产、蔬菜、茶叶、水果、畜牧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占农牧渔总产值67%。
强化科技支撑——
“示范区”里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现代农业发展,科技进步为要。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该市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育等工作,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转化和辐射能力。
该市紧紧抓住与浙大合作的契机,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了浙大长兴科技园区、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浙大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中科院湖州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建立了渔业、蚕桑两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等一批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引进培养高端人才、研发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快了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在构建基层“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该市围绕全市十大主导产业,探索组建了10个由一个专家团队、一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组成的“1+1+n”新型现代农业产业联盟,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广,年均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100多项,主导品种覆盖率和主要产业适用技术覆盖率分别达到95%以上和90%以上。
目前,该市拥有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23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58家,农业院士工作站4家,农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8%。2011年,该市共有190多项科技成果实施转化,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国家级良种桑苗场1个、水产良种场3个,省级规模化水产苗种繁育基地7个、种畜禽场10个;市级种子种苗示范基地13个、种畜禽场2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0个,示范面积30万亩次以上。
强化制度创新——
“示范区”里体制机制创新先行
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创新为源。该市始终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以工业开发区的理念抓“示范区”开发建设,各个农业综合区都成立了由县(区)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管委会,统一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农房拆迁改造、农业招商引资和园区长效管理,有效地整合了各方资源力量。
为了土地流得出、稳得住、有效益,该市探索了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程管理等土地流转新模式,实行了以国家粮食保护收购价为参考、以“米票”兑换大米并动态调整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促进了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结合农房拆迁改造和集聚建设,该市探索发放“房票”,鼓励农户以“房票”形式将闲置的农房折价入股综合区投资发展公司,按股获得固定回报,不仅缓解了农房改造建设近期资金压力,而且节约了土地,加快了宅基地的复垦进度,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较好地解决了农房拆迁集聚建设难、农业园区连片推进难的问题。
截至目前,该市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106个,累计流转承包耕地达100.24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56.6%;实行规模经营的面积达76.69万亩,占耕地面积35.5%;生猪规模经营比重45.8%;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78家,其中,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60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带动农户22.53万户,核心基地42.56万亩,联结基地108.73万亩,农民组织化程度达77.7%,居全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