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
西湖龙井茶、临安山核桃、天目山笋干、中德牌甲鱼、楼外楼酱鸭、万隆干货、萧山舒兰蔬菜、秋梅倒笃菜、富阳豆腐皮。
杭州市市域面积
165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6万公顷,农业占GDP比重不足1%,大都市小郊区,人口多资源少,这是杭州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立足这一实际,杭州市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取得了骄人成绩。到2011年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十一五”初的235亿元增加到357亿元,增长52%;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8515元增加到15245元,增长79%,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立足创新走新路
多年来,杭州市深入实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同时,始终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探索中发展和提升现代都市农业水平。
1996年,萧山、余杭撤市设区以后,杭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首次提出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战略。
2003年,该市出台了《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在农业功能多元化上,提出在保障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要注重发挥农业的生态、文化和社会功能,使现代农业与大都市建设有机融合、同步发展;在农业发展布局上,因地制宜规划了“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农业圈层;在产业发展导向上,重点发展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禽、蔬菜、竹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等五大特色产业,着力提升粮油、生猪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总部农业等新兴产业,实现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轨。
2007年,在总结分析都市农业前五年发展成效的基础上,杭州市提出了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把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作为发展平台,加快了产业集聚融合。2008年,结合打造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着力抓好生态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在全国率先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蔬菜生产功能区建设,并同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形成了“杭州样本”和“杭州模式”。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杭州市再次创造性地设计了“一计划五行动”工作载体,确保农业经济的稳健发展。2010年,在认真制订“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的同时,提出了“突出一条主线、围绕三大任务、推动五个转变、实施八项工程”的发展思路,为杭州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确定了方向。
2011年,该市坚持“三化同步”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突出“两区一基地”建设的主平台和项目推进的主抓手,现代都市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市级扶持资金投入,并在组织领导、工作落实、监督考核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促进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八项工程惠民生
发展国际水准现代都市农业的根本是必须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在有限的资源中实现最大产出,更好地服务于“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建设。为此,杭州市以“八项工程”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之路,并已在全市形成了强大的推进合力和良好的发展氛围。
实施农业“两区”建设工程。坚持把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作为提升杭州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平台。目前,已建和在建省、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523个;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381个、面积达23万亩。各级财政补助投入农业“两区”建设的资金超过10亿元,“两区”已成为杭州市现代农业的集聚区和样板区。
实施“菜篮子”建设工程。重点建设蔬菜基地,已建成87个市级蔬菜基地,总面积共计2.96万亩,主城区蔬菜自给率由40%提高到53%,其中叶菜自给率由60%提高到73%。同时,稳步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有效保障了全市“菜篮子”产品的供应。
实施农业装备提升工程。累计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16万亩;建成市级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29个、配套项目93个,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26万亩,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农机装备水平有效提升,农机总动力达337万千瓦。
实施低碳农业工程。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建成太湖流域等“肥药双控”示范区85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62个、生态示范牧场37家、畜牧小区38个。2011年消纳40%的畜禽排泄物加工成商品有机肥,可减少化肥使用4200吨。同时,通过运河、上塘河流域水产生态养殖和环境治理、“三江两岸”生态农业建设,低碳农业工程建设展现出鲜明特色。
实施农业安全工程。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机、渔船安全工作。杭州被列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的10大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全市没有发生重大动植物疫病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及农机、渔船事故。
实施科教兴农工程。累计承担国家、省、市科教项目239项,争取资金3400万元;获得授权专利16项,认定部级和省级新品种16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近300项。配备首席农技推广专家69名、农技指导员638名,建成“三位一体”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141个。
实施主体培育工程。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0家,年销售收入526亿元,带动农户46万户,连接基地536万亩;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89家、县级农业行业协会56家;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和农家乐旅游村450个,年经营总收入超过12亿元。
实施农业信息工程。建立了“数字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各级农业信息网在助农增收中的作用发挥明显。充分利用浙江农民信箱、杭州农业信息网等涉农平台,有效提高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
五大体系促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杭州全面转型和跨越发展的新阶段,人均GDP将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逼近高收入国家(地区)水平。为此,杭州农业将因势利导,积极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确立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新一轮发展准确定位,在更高层面上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的新样本。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装备体系建设。用一流的装备来武装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升标准农田地力;扎实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大力建设市级设施农业示范园,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化水平。
大力推进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平原、山区”三个农业圈层的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使三个圈层的农业既彰显优势,又各具特色。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方式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产业规模经营体系建设。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按照各地的资源禀赋和规模化、设施化、产业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引导基地大户向优势特色产业带集聚。重视规模经营的主体培育,引导龙头企业向农产品优势产区集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的档次和自我发展的水平。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加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不断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完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资源整合、硬件投入、能力提升,建立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建设。根据杭州市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发展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抓好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和整治工作,发展水产健康养殖,重视农作物秸秆还田和循环利用,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等各项工作,确保完成节能减排控制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