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场关于这种数学竞赛存废的大讨论正在展开。像所有的教育形式一样,曾经作为数学人才培养手段被引入中国的奥数,以一种并不罕见的方式被扭曲着。奥数变成了家长都在抱怨的东西,但孩子们仍然被源源不断地送入奥数班中——有教育专家认为,这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错;有家长认为,这是重点中学掐尖儿的错;有网友认为,对奥数的争论是教育部门在转移视线;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因为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家长都过于望子成龙,所以,奥数热应该怪中国的人口政策……不过,奥数究竟是种什么样的东西?数学天分又是种什么样的东西?
小学生开始学起了奥数
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家族目前有12个成员,其中,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是历史最悠久、也是发展最成熟的一个。1959年,第一次IMO在罗马尼亚举行,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资格参加,又过了十几年,资本主义国家才逐渐加入了进来。
IMO比赛的形式是由各个国家选送6名队员,进行连续两天、每天花4个半小时做一张包含3道大题的考卷。一块科学奥林匹克的金牌对参赛的孩子不仅意味着经历、荣耀,还相当于有了一张进入顶尖大学的入场券。在美国纪录片《难题》中,一位IMO组织者表示:“东欧和东亚的一些国家可能把名次看得比较重,他们会把这项竞赛当作一场国家性的‘运动’来进行,但我们更希望这种竞赛仅仅是个人行为。”
1985年,中国开始选送队员参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1990年,IMO的举办地点选在了北京。这一年,中国队取得了“五金一银”的成绩,这使中国蝉联团体第一。第二年,中国数学会举办的第一届小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开赛,小学正式被拖入了奥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统一的小学毕业考试被取消,小学升初中实施免试就近入学、电脑派位,然而中学的教育资源却没有平均,自此,可以作为择校敲门砖的奥数日渐红火起来。
今天的中国,如果问一位初中数学辅导老师“你们教不教奥数”,他会很自然地回答:“一般我们提到奥数的时候,都是指的小学奥数。”
名校·坑班·奥数
小学生的奥数究竟怎么考?什么人在组织考试?什么人在考?一位刚刚经历过孩子小升初的家长谢明(化名)介绍:要明白奥数,需要明白一个词——“坑班”。
对一个优秀的北京小学生而言,学习奥数,除了参加数学竞赛之外,更是为了应对重点学校的筛选考试,“坑班”就是这些考试进行的考场。中学希望挑选好学生,而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好的学校,“坑班”就是两种需求的桥梁,它们是重点学校开设的小学辅导班。不过,对于这个价值不菲的奥数产业,家长们的抱怨却不多。一位家长说:即使不把钱花在奥数班上,择校也是要花钱的,还不知道该去找谁花钱。
“坑班”并不容易进,根据某著名“坑班”的官网,小学生需要所在小学的推荐才能获得“坑班”的考试资格。“坑班”里会讲课,但因为大多是大班课,学生很难消化,只能在“坑班”后进入各种提供培训的“精品班”慢慢消化。对学生而言,在“坑班”“占坑”的主要目的是参与考试。学生们根据成绩从前到后被分成数个班级,排名靠前的几个班,学生几乎全部可以进入相应的名校。每年的暑假,“坑班”都会有分班考试,学生依据成绩重新排名。而“坑班”的考试中,具有区分度的主要学科就是奥数。
对招生的学校而言,利用“坑班”选拔学生的方法,与过去的小升初统考相比是一个进步,因为,在“坑班”里,孩子需要每年考一次试,重点中学就有数次评估学生的机会,而“稳定型”的学生是受到名校青睐的。“坑班”的考试包括语数外3门课程,其中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数学成绩,数学试卷则参考奥数试题。
为什么“坑班”喜欢考奥数?一位小学数学辅导老师说,小学数学往往考的不是数学,而是孩子的性格、耐心,以及认真程度。奥数好的孩子,将来成绩基本上不会差。
去年11月,与《光明日报》对话时,数学家丘成桐认为:奥数,为了升学的需要而精心揣摩偏题怪题,“是很荒谬的事”。另一些数学家则指出:这种灌输式的数学教学,会破坏儿童对数学的兴趣。
天才的悖论
反对奥数的理由之一是中国出了一大批奥数金牌,却没有被奥数培养出来一个大数学家,常被引用的例子是佩雷尔曼、陶哲轩与吴宝珠,3人均是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得主,又曾同时拿过1982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然而,这些证据同样常被反方用来证明奥数是有用的,因为奥数得主获得了菲尔兹奖。
曾有人问陶哲轩,为什么有些奥数金牌得主在数学界销声匿迹了,而他能够成功。陶的回答是:数学研究和奥数所需的东西不一样,奥数像是在可以预知的条件下进行短跑比赛,而数学研究则是现实生活的一场不可预知条件的马拉松。
不过,在中国,大部分儿童充当了这场奥数运动的炮灰,今年8月份北京的“禁奥令”发布之后,家长们迅速展开一场“奥数就是黄赌毒”还是“奥数不该一刀切”的投票和大辩论,支持后者的人数一度是支持前者人数的两倍。有家长认为:奥数再坏,起码是平民孩子进入重点学校的机会,“如果不拼奥数,那就只能拼爹了”。也有家长提醒:奥数不会白读的,进入初中后也会有分班考试……
而对于奥数这根升入重点中学的“救命稻草”,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说,“竞争本该是成年人的事情”,在发达国家,像中国的小升初这样激烈的竞争是绝对不准引入小学生之中的,而学生兴趣的分化主要应该在高中阶段。
2009年,成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禁奥运动。然而3年后的今天,成都禁奥仍然没有成功。根据2012年1月一档新闻节目的调查,成都禁奥两年间参加奥数的人数减少了五分之四,不过,仍在坚持奥数学习的孩子大约有2万人。
(据新华网、《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