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专题

嘉善

迈上精品农业之路

  近年来,嘉善县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总体要求,大力发展以“环境精、品种精、生产精、产品精、品牌精”为主要特征的精品农业,着力打造“生态环境无害化、产业布局区域化、农业保障体系化、产品生产标准化、产业经营集群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显著。2011年,该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8.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14元。
  目前,该县基本建成80个精品农业示范点,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额5亿元,增效1亿元,同比全县面上增效两成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大云鲜切花为主的千亩花卉;以罗星甜瓜、姚庄番茄、天凝雪菜等为主的万亩瓜菜;以姚庄甲鱼、西塘鲈鱼、干窑青鱼、陶庄河蟹等为主的万亩水产;以惠民蜜梨、姚庄黄桃、天凝葡萄等为主的万亩水果和以姚庄蘑菇等为主的千万平方尺食用菌等五大精品农业产业区,先后获得10个国家和省级特产之乡称号,是省级蔬菜和食用菌强县,姚庄、惠民等5个镇(街道)获得果品、食用菌、畜牧、蔬菜、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7个强镇称号,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0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正在加快建设。
  回顾嘉善精品农业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效,关键在于打好科学、体系、生态、品牌、保障这“五手牌”。
科学牌:“458”规划引领发展路径
  作为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嘉善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根据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快发展精品农业、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水平”的战略举措,编制了“458”精品农业发展规划,提出要通过三年努力,在全县大力提升白色(食用菌)、绿色(蔬菜)、兰色(淡水养殖)、彩色(花卉)“四色”产业带发展水平,建设千亩精品花卉、万亩精品水果、万亩精品水产、万亩精品瓜菜和千万平方尺精品食用菌五大精品农业产业区和80个精品农业示范点,形成各具优势、特色鲜明、错位竞争的农业产业布局和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格局。目前,该县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纯粮型农业经济向现代多元型农业经济的跨越。
体系牌: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安全
  该县已建立县、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0个、村农业公共服务站10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5个,培育省级农业科技示范户29户,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超过90%,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合嘉善品农业发展的先进适用种养技术,有效提高了精品农业的科技支撑能力。注重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目前,该县已制定各类农业标准37类77项,农产品企业标准15类26项,其中双孢蘑菇、厚皮甜瓜标准成为省级标准,并组织农技人员编写出版了《嘉善县精品农业技术丛书》。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操作。该县已成功创建国家蔬菜标准园1个,实施省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建设项目10项,全县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8万亩,占总面积的83%。
生态牌:改善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
  农业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为此,该县在“治”、“防”“推”、“绿”上狠下功夫。一是治,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目前,该县已完成了1566户规模生猪养殖场(户)的污染治理任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推广有机肥20万亩,实施病虫害无害化防治22万亩,基本建立了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二是防,绿色防控病虫害。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非传统化学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促进精品农业示范点农产品产品品质的提升。三是推,推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通过以点带区,以区带面,“小中大”生态循环并举,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四是绿,绿化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开展绿化造林,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嘉善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41.19%,绿地率36.26%,先后获得“省级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县城”称号,建成省级“森林城镇”2个、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22个。
品牌牌:错位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
  为了区别发展,该县在传统中“做文章”,创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品牌。一是构建“双品牌”战略体系。创新了农业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双品牌”发展战略。把“嘉善农业精品”作为一个整体品牌来推向市场,不断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该县已培育浙江名牌产品9个、著名商标5个,55个农产品获得部级名优农产品称号,48个农产品获得省级名优农产品称号,拥有无公害农产品84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18个,“六塔鳖”获得“中国八大名鳖”称号,“锦雪蘑菇”获得“浙江十大名菇”称号。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农产品在各类农业博览会等上获得金奖、优质奖达150多项。二是主打“富硒”牌。该县根据地域土壤特点进行了“富硒”农产品开发,富硒大豆、富硒蜜梨等一系列富硒农产品陆续开发上市。三是拓展品牌市场。深入实施农业接轨上海战略,该县依托本地优势农产品基地建立起8个产地市场、2家与沪合作的配送中心、6个在沪销售窗口和6万亩供沪农产品基地,2011年嘉善县供沪农产品达到41.87万吨,销售额26.6亿元。
保障牌:生产需要就是服务目标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该县建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制,责任农技专家联挂制,镇(街道)农技服务中心管理制和示范点建设主体负责制”的“四项工作制度”,建立了“精良的品种、精细的管理、精心的服务、精致的产品、精美的包装”的“五精工作法则”, 探索了一条“优良品种+优质生产+优美包装”的“三优法则”,实现了农产品品质和效益的提高。完善良种供应体系,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精品农业示范点良种覆盖率100%。推进土地流转体系。建立了县、镇(街道)、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和“一线一平台三载体五机制”新型管理体制,全县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流转形式和手续日趋规范,参与流转的主体更加积极踊跃。拓展金融保障体系。该县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以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拓宽支农工作思路,加快机制转换和产品创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