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特别报道

杭州湾发展现代农业的慈溪样本

  •   慈溪市地处浙东沿海,位于宁波杭州湾大桥南岸,是沪、杭、甬经济金三角的“桥头堡”。源远流长的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造就了慈溪人“善于开拓”、“务实求真”的人格魅力。慈溪农业资源丰富,有“二山一水七分田”之称。改革开放以来,该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坚持“集约型、科技型、生态型、加工型、外向型”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具有慈溪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近些年来,慈溪摘得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市、“中国杨梅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浙江省蔬菜之乡”、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和蔬菜果品强县、省外向农业先进县市等一顶顶桂冠。慈溪农业所展现出来的闪闪亮点,始终璀璨耀眼。
    亮 点 一
    建成宁波首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今年,农业部公布第二批10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慈溪名列其中,成为宁波市内首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近年来,慈溪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区域化布局、集群式发展。全市形成了出口蔬菜、名特水果、特色水产、名优花木、生态畜牧五大主导产业,从南至北形成了南部林特粮经功能区、中部都市农业功能区、北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近岸水产养殖区等四大产业功能区。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全面推进产业化进程中,该市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4万亩,占全市土地承包地面积的63.4%,规模经营比例达到61%。全市共建成200亩以上优质农产品基地286个,面积15.78万亩。
      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拥有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宁波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6个。建成市县两级粮食生产功能区5.6万亩,世界500强企业泰国正大集团、浙江恒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大越(慈溪)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宁波牛奶集团等国内外大型农业企业相继落户占地10万余亩的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
      《慈溪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实施。根据示范区建设要求,该市将以“一园两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内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稳定粮食生产同时,五大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90%以上;科技装备更加强大,主导产业良种覆盖率达100%,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组织带动更加紧密,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0家,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面达60%以上;加工流通更加强大,农产品加工率和商品率分别超72%和77%;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实现农业总产值超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引领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
    亮 点 二
    加工型、外向型农业走在前列
      加工型农业、外向型农业一直是慈溪农业的两大发展战略,也是慈溪现代农业的两张“金名片”。
      慈溪按照“企业+农户+基地”的产加销模式,积极实施龙头扶强战略,扶“大龙”、兴“小龙”、育“新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升加工业档次,增强出口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该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3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宁波市级龙头企业50家,年产值上亿元的有6家。涌现出了全省第一家农业上市企业海通食品集团、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徐龙集团,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宁波恒康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
      该市还以现代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已建成家庭农场、联户农场等现代农场49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78个、专业协会26家,联结基地面积13.5万亩,联系农户10.5万余户。
      如今,慈溪的农业加工产品覆盖了脱水、速冻、腌制、保鲜、焙炒等200多个品种系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建成占地100公顷的宁波(慈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该基地先后被列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省重点农产品加工基地,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在农产品出口上,慈溪更是我省的佼佼者。全市有农产品出口企业67家,农业外向度保持在70%左右,精炼蜂蜜、烤鳗、加工蔬菜、丝瓜络、保健制品等产品均具有较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慈溪因此连续八年被评为浙江省外向农业先进县市。
      同步推进的农产品品牌战略,更是让慈溪农业获益匪浅。目前全市农产品商标达到300只,宁波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到76只,有机食品22只、绿色食品82只、无公害农产品347只,慈溪杨梅、慈溪丝瓜络获得了国家原产地保护,慈溪葡萄获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
      名声在外,让慈溪农产品成为商家和消费者的“宠儿”与华润万家、大润发、麦德龙等多家国内外大型连锁超市进行对接,对接基地面积近8万亩,辐射带动农户逾10万户,鲜活农产品年销售额超3亿元。慈溪在上海、北京、杭州、无锡的四大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年销售额近2亿元。
    亮 点 三
    蔬菜产业跻身全国重点县市行列
      今年年初,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编制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把慈溪市确定为全国580个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市之一。
      根据规划,全国共分六大优势区域,慈溪市属于长江流域冬春蔬菜优势区域。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慈溪市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以创汇蔬菜为主的外向型农业,实施周年生产和相对均衡供应,蔬菜生产迅速发展,尤其是冬春季的甘蓝类、豆类、茄果类、瓜类蔬菜具有特色和优势。毛豆、西兰花等出口加工蔬菜也成为该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该市有16个基地被列入出口蔬菜备案基地,面积10120亩,出口蔬菜基地总数占全宁波50%以上。近年来,该市着力强化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慈溪市农业局与该市检验检疫局合作,按照主要目标市场的质量标准,推出出口蔬菜基地区域化管理模式,由农业部门负责出口蔬菜基地的农业投入品监管、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原料的定期抽样检测,检验检疫部门负责基地的申请审核和备案考核,并对通过商检出口厂库注册登记或FDA认证和欧盟注册的且年出口额不低于50万美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出口备案基地,每家奖励5万元,实现出口农产品从“基地”到“目标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
      目前,慈溪市常年蔬菜播种面积达45余万亩次,种植品种600余个,总产值近10亿元,出口创汇超3000万美元,蔬菜生产面积、产量和出口加工位居全省前列。
    亮 点 四
    行政执法全国十佳
      日前,由国家农业部开展的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创建活动结束,慈溪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脱颖而出,跻身“全国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成为全国十佳之一。
      慈溪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自1999年8月成立以来,抓好制度、队伍、硬件三大建设,大力推进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设备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2005年,成功创建成为省首批农业行政规范建设合格单位,2009年被评为农业部农业综合执法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慈溪市先进集体,荣获宁波市、慈溪市“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称号。
    亮 点 五
    “农超对接”全省领先
      慈溪市在省内率先开展“农超对接”以来,已有慈溪市惠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等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等与华润万家、麦德龙等近10家国内外大型超市顺利对接,对接农产品基地近8万亩,对接农户超10万户,年配送额超3亿元。
      在推进“农超对接”中,慈溪对配送主体进行扶持。鼓励农民合作社(基地)向超市进行配送农产品,对当年向超市配送额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的单位奖励1万元,每递增100万元再奖励1万元,以此类推,最高不超过5万元;帮助合作社引进智力支持,对在规范化合作社从事技术指导、销售管理等大学生给予补助,对农民合作社新建冷链物流系统进行补助。
      该市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鼓励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提高均衡供应超市农产品的能力。目前,与超市达成对接的合作社全部建立安全生产记录制度,对接的8万亩基地全部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已有10家超市设立农产品可追溯设备。
      慈溪市积极实施优质农产品推广计划,畅通农超对接渠道,在10家大型超市设立直销点260个,提高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同时,进一步深化“农超对接”模式,探索“农校对接”、“农餐对接”、社区直供等新型产销对接模式,强化对合作社风险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志认证月管理以及超市采购要求等培训,提高对接规模、扩大对接面、稳定对接关系,让更多主体受益。
    亮 点 六
    农产品开票省内先行
      为切实解决免税农产品“产销额度核定难、基层农民开票难”两难现状,慈溪市在省内率先开展免税农产品开票绿色通道,推动农产品流通销售,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免税农产品开票绿色通道主要是针对符合增值税免税优惠政策的食用类农产品的种养殖户,需要开具免税发票的,由国税等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发给《免税农产品开票绿卡》(以下简称“《绿卡》”)。在已核定的开票额度内,单次申请开票金额未超过国税部门规定限额(5万元以下;超过5万元的,须同时提供购货方证明或合同)的,无须再提供任何证明,凭《绿卡》直接到国税部门基层分局办税服务厅或镇、街道开票点开具免税发票;被认定为慈溪市级以上规范化合作社且具有一定服务能力的,可直接向国税部门领购发票,自行开具发票。
      据介绍,《绿卡》适用于符合享受增值税免税优惠政策的直接从事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动物的饲养、捕捞的农民个人及未向国税部门领用发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符合《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所列的食用类免税农产品,均可凭《绿卡》向国税部门申请开具免税发票。对种植(养殖)户销售外购的食用农产品,以及外购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后销售的,不属于免税农产品范围,不能使用《绿卡》开票。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分类管理。经农业主管部门认定为市级以上规范化合作社且具有一定服务能力的,可直接向国税部门领购发票,自行开具发票。对尚未达到规范化要求的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则仍需申办《绿卡》并到国税部门开票。
      自去年6月20日启动免税农产品开票绿色通道以来,该市已累计发放“绿卡”1495张,为农户开具增值税发票1万余份,金额超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
    亮 点 七
    智慧农业崭露头角
      慈溪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物联网、智能化、设施化技术快速推广,智慧农业在慈溪崭露头角,
      该市加快生物、信息、设施等技术在现代农业上的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加盟”让传统农业“脱胎换骨”。
      2010年以来,该市全面启动东部龙山总投资为1600余万元的种子种苗基地建设,逐步实现该市蔬菜主导品种从用种到育苗的转变;在周巷梨园、掌起葡萄园加快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步伐,分别应用物联网技术1200余亩和50余亩,节约果园生产的人工成本三分之一以上。蔬菜种子自动感知检测和智能控制、果园环境自动监测与智能调控技术、水产养殖智能监测系统等在慈溪农业上相继投入使用,全市建成各类大棚设施5.6万亩,喷滴灌设施5.38万亩,农机装备总动力达49万千瓦以上。
      目前,慈溪市已拥有市级及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7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省级3个、宁波市级1个,规划面积近5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成为慈溪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
      该市还建成20个镇级农技推广服务站和5个虚拟区域站,培育社会化农技人员66名、民营农业科技企业20家。大力实施“万名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现代农民进高校、农场主“绿证”和“经管”双证书培训工程,累计培训2万余人。
      近十年来,慈溪立项实施的农业科技项目超过200个,有32个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11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万元地”高效种植养殖工程面积达到15万亩。种子种苗工程不断突破,常年引进试验优新品种200多只,特色主导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慈溪自主选育的新品种“慈抗杂3号”棉花、“慈杂1号”棉花、“大粒一号”蚕豆等在种业领域名气不小,其中“慈抗杂3号”是省内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
      此外,该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全面推行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治理,累计建成沼气池1.3万立方米,全市禁养区内598家畜禽养殖场关闭搬迁。病虫害综合生物防治技术应用面积逾80万亩次,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20万亩次,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
      高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2010年,慈溪市“万元地”面积居宁波各县市区首位,超5万亩,总产值达到6.74亿元,占2010年度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2%。2011年更是突破了15万亩,科技的魅力更是一览无余。 胡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