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让浙江甲鱼越爬越欢

  □本报记者 金 茹 通讯员 卢 艳
  每一天,全国的各大水产品市场、超市、饭店,都会销售出不计其数的甲鱼,忙碌的交易中,却很少有人知道,人们每买的两只甲鱼中,就有一只属于“浙江制造”。10月29日,省海洋与渔业局在杭州召开首届甲鱼产业推进大会。副省长王建满发来贺信:“希望通过这次大会,各方深入研讨,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共同推动浙江甲鱼产业再上新台阶。”
一只甲鱼富一方百姓
  甲鱼在我省的养殖历史可谓悠久,但真正大规模发展,却是在上世纪80年代,温室人工繁养殖技术的突破,解决了甲鱼冬季生长所需的温度问题。之后我省甲鱼产业迅速扩张,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目前甲鱼已成为我省水产养殖单个品种产值最高、效益较好的“大哥大”。2011年报统计,全省甲鱼产量达到13.28万吨,点全国总产量28.59万吨的近一半,产值70亿元。
  随着产业的发展,我省涌现出了一批消费者追捧的甲鱼知名品牌:龚老汉、中得、西湖之春、清溪花鳖等,而拥有这些品牌的农业企业,年产值均在5000万元以上,嘉兴海宁新华龟鳖专业合作社、天意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年产值则已超过了3亿元。
  养一只甲鱼、富一方百姓,已成为各地真实的故事。安吉高庄村,从没有姑娘愿意嫁进来的“北大荒”,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富裕村;海宁许村镇,这两年温室甲鱼亩产值都在5万元以上,仿生态养殖亩产值都在1万元以上。
一张蓝图绘一片美景
  经过反复论证分析,近期,我省确定了做大做精做强甲鱼产业的创新发展思路。
  由于我省地处北纬30度线附近,光照充足,十分适合甲鱼晒背的特性,发展甲鱼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政府的鼓励引导是我省甲鱼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表示,“十二五”期间,我省通过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提升项目、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生态修复项目、省级现代渔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等,多方扶持甲鱼产业,每年投入均在2000万元以上。
  20年的发展积淀也为我省甲鱼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技术基础。目前,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华鳖日本品系,在我省已经过五代改良,而中华鳖生态养殖新模式——虾鳖、鱼鳖混养,稻鳖共生等,已成为全省的主推模式。
  天时地利人和,绘就了我省甲鱼产业的宏伟蓝图:到“十二五”末,即2015年,我省甲鱼产量要达15万吨,产值120亿元;到2020年,甲鱼产量要达16万吨,一二三产总产值突破200亿元,真正使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甲鱼第一省。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一个会议促一次跨越
  根据这一目标,10月29日的这次“甲鱼大会”目的明确:就是要找出一条适合浙江实际,促进甲鱼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赵利民介绍,下一步,我省将按照“三产同抓”思路,根据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六化”要求,一产抓种业、抓规范、抓推广、抓质量;二产抓加工开发;三产拓市场、优服务、抓宣传、打品牌、扬文化。
  和所有产业一样,甲鱼产业的每一次突破,也都是伴随着新的优良品种的出现。我省虽然已有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1家,国家和省级中华鳖良种场8家,并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水产新品种——中华鳖日本品系和清溪乌鳖,但苗种仍存在数量不足、供应不够、种质不纯等问题。因此,下一阶段,我省将把大力扶持发展甲鱼种业,放在推进工作的第一位。力争到2015年,全省中华鳖苗种产量达到3亿只,2020年达到5亿只,基本满足全省需要,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
  随着人们对甲鱼产品质量的提高,仿生态、高品质的甲鱼市场更被看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介绍,除了继续重点推广两段养殖、仿生态养殖等模式外,还计划开展甲鱼“上山下乡”运动,即利用我省浙西南、温州山区等山清水秀的地理优势,鼓励发展“清水甲鱼”、“高山甲鱼”等,打造一批养得好、叫得响的名牌甲鱼。
  甲鱼既是美味食品,更是健康养身补品和难得的医药用材,我省的甲鱼90%是活体销售,如何更好地挖掘甲鱼产业最大潜力,把这些元素都充分利用起来,深加工是最有效的出路之一。有关专家表示,各地可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加快甲鱼深加工开发,鼓励已试水深加工的企业,总结提高现有技术,深化研发,创新产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