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积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投入,积极建设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浙江新农村,农民生活富裕,村庄环境优美,村民办事便利,不少地方还能见到村民们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的情景。正在走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浙江农民,越来越喜爱自己秀美而和谐的家园。
让每项权力都在阳光下运行
【现场】
这几天,武义县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徐岳祥和另外两名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陈岳明、汤卫星一起,经常到村里的河塘边,看看工程进展情况。
这个河塘堤坝前几天塌了一块,需要修复,钱由村里出。“这些都是村民的血汗钱,既然叫我们监督,那就要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看着正在修理中的河塘堤坝,徐岳祥深感责任重大。“水泥、砖块的价格,我们都是一家家去比较,找到最便宜最好的。集体单位采购建材最容易出现价格虚高,因为有的商家会给回扣,我们一定要货比三家,每一斤水泥都要仔细核算,工程队也是我们村民们信得过的,在修理过程中,每块地方用了多少水泥,用了多少砖,我们都要仔细测量,做到清楚明白。”徐岳祥说,这个工程并不大,投入五六千元,但每一笔开支,他们都认真记录,等工程完工后,每一笔支出都会在村里进行公示。
徐岳祥说,以前一个工程做下来,大家觉得村干部肯定有猫腻,就会有想法、有猜疑,而现在村民都很放心。
【背景】
一个村庄的村务监督制度创新,有幸成为全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样本,说是“有幸”,其实也有很多的必然。
2004年6月,武义县后陈村建立了我省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与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并列为村务管理“三驾马车”。
2004年7月16日,新昌县儒岙镇石磁村,通过村民公决,被誉为全国首部村民自治特别法——《石磁村典章》(又被称为《乡村典章》)问世。
2005年3月,杭州余杭区塘栖镇唐家埭村以“自荐海选”的方式选出村委会成员,这在全国基层民主选举中首开先河。2008年,“自荐海选”作为一种选举方式在全省推广。
此外,我省还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为重点,探索社区居委会直选,建立和推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居务公开等制度。
到2009年11月,全省近3万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2010年,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一制度创新被写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在全国推行。
在2011年新一届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11.4%的村采用“海推直选”制度,88.6%的村采用“自荐直选”,直接选举村委会。90%以上的村庄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立了民主理财、村务管理等制度。
今年5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消息,报道列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大事记,武义“后陈经验”入编16件大事。近10年,浙江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一个个创新之举,一次次登上“地方政府创新”的领奖台。有专家评价,这些带有“浙江印记”的创举,极大丰富了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便民服务中心受欢迎
【现场】
“过去是干部动动嘴,群众跑断腿;现在是群众只动嘴,干部忙跑腿。”长兴县泗安镇兴隆村百子庙自然村低保户陈炳申到村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危房改造,工作人员帮他填好相应表格,准备了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并告诉他,服务中心会及时提交镇民政办,让他放心在家等着就是了。
在温州市鹿城区七都镇老涂村便民服务中心,900多平方米的宽敞大院里,左边是村民活动室,右边是村民办事大厅和老年服务中心,中间是免费老年康复理疗中心,还有亲情视频聊天室。村民黄金星说,便民服务中心里设施齐全、服务周到,是他最爱来的地方。
在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社区服务中心,老人们或打牌或看报看电视,怡然自得。这个总投资800万元的社区活动中心和村落文化宫,由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老年公寓及休闲公园等组成,开设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健身房、排练房、老年大学、职工学校等,村民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服务。这里还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温馨家园。安徽籍务工人员王敏说,几年前,人生地不熟的她来谢家路村时,是村干部帮她找工作,帮忙联系房子。如今,通过努力致富后,她主动要求村里在她家设立外来务工人员普法教育点。
【背景】
近年来,我省把营造良好的基层政务环境摆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并在下放行政权力、简化行政审批、转变干部作风、提升机关效能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
2011年4月,省纪委会同省民政厅等9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工作推进情况月报制度和工作联系点制度,通过召开现场座谈会、加强典型宣传等措施,强化对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督促指导。截至2011年底,我省3万余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共配备专兼职代办员9万余名,累计办结便民服务事项864万余件(次)。一些地方还根据群众实际需求,把邮政、电信、供水、供电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导入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了“村民不出村、便能办成事”。
农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现场】
眼下已是初秋,夜晚开始有些寒意,但在三门县农村却是另外一番场景,随处可见跳着动感排舞的村妇,几乎一村一堆人,一些农村文化俱乐部里也满是打篮球、打乒乓的农民。这是该县农村文化昌盛的一个缩影。
2008年,当地由县、乡文体干部、文艺协会人员、学校艺术类老师以及文化志愿者组成的100多名文化特派员上山下乡“种文化”,之后,每年都有超过百名的文化特派员“耕耘”于乡间地头,很快,各村就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文化队伍,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百姓广泛参与,自演自乐。
随着农村文化的兴起,该县一些传统民俗文化也被不断挖掘出来,大放异彩。该县亭旁板龙连续多次突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花桥龙灯以其精湛的工艺享誉四方,浬浦跳马则走进学校,成为当地学校素质教育内容之一。
【背景】
2007年,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进程,我省推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重点工程”,指导农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文化建设。同年,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0年,全省农村要初步构建比较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省覆盖,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阵地覆盖面、文化资源利用率、文化科技含量、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等全国领先。“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至少安排1.0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1.59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每年不少于1700万元用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全省各地都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全省每年送文艺下乡演出活动不少于1万场,送戏到每个乡镇不少于6场,每个乡镇的农民群众每2个月能看到一场演出;送书到农村60万册;送电影下农村放映总量不少于14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