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版:喜迎十八大

这十年,科技助农更给力

——聚焦浙江农技推广体制改革

  •   □本报记者 俞廷尚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政府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十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及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让我省科技助农的路子更顺畅了。
    “三位一体”模式全国闻名
      采用条码销售、“电子耳环”等数码技术,建立绿色农产品全程质量监管信息平台;消费者只要通过短信、互联网、触摸屏等方式,就能迅速查询到农产品的生产档案、检测结果、动植物疫病、农产品市场经营等全方位信息,实现了产销可记录、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率全国之先,探索建立这种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新型现代农业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是仙居县。
      2006年,仙居县提出了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发展理念,提出让农技推广人员进入农产品生产质量一线。当年,第一批27个农技人员入驻27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7年底,仙居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正式开业。进入这个市场的农产品,要经过多道检测关,并打上原产地编码。只有获得对口基地农技人员的签字,产品方可入市。很快,仙居绿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在国内打响,产品供不应求,产业得到大幅度提升。
      2009年年初,当地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农技推广模式初具雏形。
      2012年,仙居又率先在全国建立了“3+X”新型农业服务模式,即以“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园区、村级等服务工作站,培育服务型合作社、龙头企业,实施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有效衔接的服务模式。
      到目前,该县已全面完成了县级专业站和所有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并打造了100个村级农技服务示范站。
    【发展历程】
      2009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要由过去的以农技推广为主,向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提升。
      从2012年起,省财政每年整合3000多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省共有农业县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1253个,其中建有乡镇综合农业公共服务机构1213个,基本形成了县有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专业站,乡镇有“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村有农业公共服务站点和科技示范户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亮丽登场
      前不久,我省发布第一批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创建名单,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凤桥镇和七星镇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名列其中。南湖区计划用2年时间,投资200万元,在该区5个镇开展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升级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近年来,南湖区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出台并组织实施了多个配套改革与建设文件,加强和完善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特别是2010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以来,南湖建立了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广大农技人员直接到户到田开展技术指导,为全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此次南湖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着重在服务用房、检测设备等硬件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将通过新建、修缮等方式,为每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配足200平方米以上的工作用房,设立专门的服务大厅、培训教室和对外办事服务接待窗口。
      建成后,南湖区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将采用一站式服务厅,分门别类,亮牌服务,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向农民提供土壤成分、农药残留、水果糖度等公共检测服务。
    【发展历程】
      为进一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2011年,我省结合农业“两区”建设,提出了建设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发展思路,要在全省建设1000个左右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其中300个为示范性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当年发布的《关于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见》指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是“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的提升和延伸,是浙江今后为农服务的重要平台;中心建设将纳入新农村建设年度考核内容;中心全面推行“3+X”的“一站式”职能配置和服务模式,推行“1+N”的组建形式,实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
      2012年6月,我省再次发布《关于扶持建设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把服务用房建设、专用试验检测室建设、综合服务设备配置、进村入户交通工具配备、服务基地(点)建设等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从2012年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对列入建设计划、达到建设标准并经验收合格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在中央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经费的基础上,分类别给予定额补助。今年8月,我省第一批477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确立,其中示范性中心166个。
      10月,《浙江省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及服务规范》出台,要求各地全面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条件建设,优化和规范服务行为,推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向“五优中心”(即机构设置优、人员结构优、条件手段优、管理运行优、服务绩效优)方向提升和发展。
    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夏声广在永康从事植保工作已20多年,在跟农民朋友交往中,夏声广总有一种“鸡同鸭讲”式的困惑;农民对专业术语非常茫然,所以他一直想出一本完整全面的病虫害图谱,让农民一目了然。
      10多年里,他拍了10万多张病虫害照片,其中滑皮蓟马等不少害虫均为首次发现。最终,他编写完成了《水稻病虫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一书,对水稻病害、害虫及其防治,稻田杂草及其防除,做了图文并茂的解说和指导,只要识字的人就能看懂。
      2007年,由夏声广和他的团队一起打造的声广植保网站正式运行,打开页面后,农民就可看到病虫害的高清图片,并按照操作提示,找到诊断结果及防治方法等。目前全省已有21万多人次通过这个网站解决了病虫害问题。如今,夏声广正在开发手机版治虫软件,希望农民在田头打开手机,就能直接找到治虫办法。
      “通过电视、网站、手机短信平台及实用性书籍的传播,让广大农民快捷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药方’,是解决我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效途径。”夏声广说。
    【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业技术作为公共产品的认识不足,绩效管理缺失,农技推广工作受到较大影响。2006年以来,我省开始探索和实践了以农技推广责任制为核心的新型农技推广管理和服务模式。
      2006年,我省要求在全省开展责任农技制度建设,将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分责任农技员、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三类管理,并将他们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农民信箱”等渠道公布。
      目前,我省已有责任农技人员18262名,其中县首席农技推广专家948名、县农技指导员5139名,乡镇责任农技员12175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