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供销

灌溉施肥应从规范化入手

  我国旱灾频繁,不仅影响范围广,而且持续时间长,是造成农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日前,有专家呼吁,在局部地区推广灌溉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不仅能减少干旱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同时是省工、省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作为转变现代农业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这应当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管理规范。
灌溉施肥前景广阔
  有专家认为,面对干旱,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在水资源和肥料资源严重缺乏,且资源价格暴涨影响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的严峻条件下,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和肥料利用效率是唯一出路。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承林解释说,灌溉施肥是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肥料配兑成肥液,在灌溉的同时将其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适时适量地满足作物对水分和养分需求的一种现代农业新技术。这种施肥方式要求借助灌溉设施,将水分、养分同时输送到作物根部,作物根系同时吸收水分和养分。在水资源总量有限、农业用水零增长的前提下,满足粮食增长需求的唯一途径是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据悉,灌溉施肥是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从2000年开始推广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有很多优点,首先是节水、节肥、节约人工。笔者在一片苹果园看到,每棵果树下都有一个喷头在均匀细密地喷水,农技人员告诉笔者,喷头打开8个小时,可以湿润地下60厘米,1棵树需水0.8吨;而以前大水漫灌时,一棵树要浇2吨水,并且时间延长一倍。“以前单是灌溉,1人每天只能灌溉2亩,现在每天能灌溉25亩。”统计显示,灌溉施肥亩可节肥39-93公斤。
  其次,灌溉施肥在减少水、肥料、人工、能源投入的前提下,增产、增收、提高水肥利用率方面效果明显。灌溉施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品质,保证作物均匀生长,增强作物生长的可控性。
灌溉施肥需与时俱进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负责人说,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引进微喷、滴灌等设备,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农民没有掌握灌溉施肥技术。从农业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节水灌溉绝不仅仅是灌溉设备的改变,而是对整个种植技术的变革。
  经过多年的推广,灌溉施肥已进入一个新阶段。由政府引导向引导加利润驱动的发展模式演变。目前,灌溉施肥开始进入较快发展阶段,正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受灌溉施肥技术在经济作物上高额回报的刺激,以及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越来越多的商业资本、私人资本、海外资本逐渐进入灌溉施肥投资领域。一些地方已经有农民自己开始大量投资灌溉设施。作为持续推动“肥料+方法+设施”三位一体施肥模式的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总农艺师段继贤认为,企业要想做好灌溉施肥和水肥一体化工作,首先是从国家层面扶持农民,农民需求增加了,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其次,国家应当在技术方面加大扶持和推广力度,这样才能使这项工作更好地开展。 吴 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