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济锡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作出了部署和安排,强调要立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认为,现代农业就是改造并超越传统农业的更为发达的农业新阶段,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商品化为特征,广泛运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推行现代管理,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贸工农一体化有机连接的综合性农业。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传统农业是为自给而产,突出生产功能,把产量作为衡量标准;现代农业是为市场需求而产,突出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耦合,把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作为衡量标准,具有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路径规模化、产品优质化、农民组织化、手段科技化、经营产业化、环境生态化等特征。
从现状看,浙江农业具有三个比较鲜明的特征:首先,浙江陆域面积小、但农业产业门类全。浙江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陆域面积较少的省份之一,但浙江地貌多样,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结构;农业产业门类齐全,特色产品丰富,主要产业有粮油、畜禽、渔业、蔬菜、茶叶、果品、食用菌、花卉等,茶叶、蚕桑、蜂、食用菌等特色产品多,在全国有一定份额。其次,浙江农业资源少、但生产水平高。浙江人均耕地不足0.5亩,2011年早稻亩产407.4公斤,晚稻亩产494.4公斤,种植业亩均产值4790元(用增加值衡量,下同),农业劳动生产率25215元,科技贡献率58%。以占全国1%的国土、1.3%的耕地,创造了全国6.8%的GDP、3.4%的农业增加值。第三,浙江农业规模不大、但经营机制灵活。全省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7万个,带动农户847.8万户,占总农户的68%;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万家;土地流转778万亩,占总承包土地面积40%;农产品专业市场590个,2011年农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96.6亿美元,城镇居民收入30971元(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连续27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总结近年来浙江农业发展的实践,归纳起来,主要在走差异化、集约化、产业化、外向化、生态化、专业化六条路子上作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这些也都是基于遵循发展规律、立足资源条件、挖掘区域优势和弘扬人文底蕴而作出的现实选择。
(一)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做特产业
浙江经济较为发达,农业生产物化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偏高,靠低成本竞争显然不现实;浙江耕地资源短缺,产业规模扩大的可能性也不大;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给自足封闭式发展没出路。只有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才能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前些年,浙江从产业的基础性、成长性和竞争性等方面出发对各产业作综合分析,并将农业产业分成三大类,强调分类指导产业发展。第一类是战略产业,主要是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粮油、远洋渔业,对此重点“做稳”。第二类是主导产业,主要是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竞争优势较强、对农民就业增收作用突出的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产业,对此重点“做强”。目前,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78%,许多产业在全国占居重要位置。第三类是新兴产业,主要是发挥本地资源、产业优势,体现生产与人居、生态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一个地方农民增收有重要影响的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对此重点“做亮”。如仙居县依托8万亩油菜田,做足农业与旅游结合文章,2011年油菜籽产值近4000万元,同时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旅游,实现旅游收入2亿多元,形成油菜花的“花海经济”。
(二)走集约化发展路子,做优平台
产业布局散、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一直是困惑浙江农业的瓶颈,并且低、小、散状况,还影响了生产经营主体创业和工商资本进入的积极性,加速了优质要素向农业外部流动,带来了农业转型升级的困难。为了破解这个困局,浙江一直注重产业基地建设,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文件,作出了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的重大部署,并将它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主平台、主阵地,力争通过8-10年努力,全省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其中,到2014年底建成500万亩左右。通过5年努力,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0个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200个以上、特色农业精品园500个以上,使“两区”成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精品农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的“五个”先行区。
(三)走产业化发展路子,做强主体
客观地看,浙江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浙江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以下的占71%,大专以上文化仅占0.1%,51岁以上的占53%。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浙江在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传统农民经营素质的基础上,按照合作化、企业化的思路,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发达、社会投资活跃的优势条件,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和经营产业化水平。一是把合作社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的主渠道。浙江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合作社制度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工作指导体系。目前,合作经营已经成为农业的重要形式,有效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使农民参与市场的弱势性得以扭转。据统计,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数占家庭承包总农户数的比例已达到53.1%。二是把龙头企业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领军力量。实践证明,企业化经营形式具有重视创新经营理念、重视科技运用和产品质量、重视劳动效率和市场营销等特点,还改变了普通农民存在的投入不足、经营短期行为等状况,是提高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省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运用工业化的理念、手段和装备来提升推进农业。三是把大学生、专业大户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力量。在转移分流农村劳动力的同时,选择一批有志于农业、年纪较轻、市场意识强、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通过扩大经营规模,使之成为专业种养大户。
(四)走外向化发展路子,做大空间
在农业资源禀赋不足、市场竞争剧烈的情况下,地从哪里来,东西卖到哪里去,一直是个很纠结的问题。一是做拓展地域空间的文章,把浙江农业转变为浙江人农业。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1200多家农业企业、40多万农户在省外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2400多万亩,在省外新建了一个“浙江”;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802家,开设专卖店等营销窗口3600多家;83家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到境外投资开发农业。二是做拓展市场空间的文章,把浙江农产品做成国际消费品。新世纪以来,我省通过加强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强化产品质量检测,组织企业赴国(境)外参展等措施,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呈现了农产品出口主体、产品、方式和市场“四个多元化”的新格局。目前,浙江茶叶、蜂产品、兔毛、鲜香菇、羽绒制品、蚕丝出口居全国第一。2011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额96.6亿美元,居全国第四。据专家估计,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来自出口农产品的带动和贡献。
(五)走生态化发展路子,做活资源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减轻污染、趋利避害、多作贡献。一是加强废物综合利用,构建单位小循环。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种养结构,并辅以必要的沼气工程等配套设施,通过物质和能量在产业间的有序流动,实现单位内的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的充分利用。目前,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6%和78%。二是创新农作制度,构建产业中循环。大力倡导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种植模式,推广应用“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渔结合等新型种养制度。三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区域大循环。通过对特定区域划定若干个农业功能片区,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并配套农产品、饲料、有机肥等加工和沼气工程设施,形成农业投入品供应、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实现跨产业、跨主体、跨地域的多级循环。
(六)走专业化发展路子,做深服务
近年来,浙江坚持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多条腿走路,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特别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浙江从2005年开始,开展农技推广体系、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理顺关系,整合农技推广资源。最近几年,又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全面推进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建设。去年,省政府还作出大力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基层公共服务条件和功能。目前全省共建立乡镇“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机构1213个,配有乡镇农技人员1.2万人。
这些年来,浙江走过的每一段里程,都坚持以改革为根本动力;每一项改革,大力地促进了浙江农业的发展;每一次发展,都实现了浙江农业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浙江农业多年的实践,不仅极大丰富了物质财富,完善了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也使我们得到了诸多启示。2011年11月21日,农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浙江范本》,全面介绍浙江建设现代农业的做法和成就,并把浙江经验归纳为四大方面创新:一是注重发展理念创新,二是注重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三是注重农业生产要素重组创新,四是注重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这些做法符合浙江农业资源实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对浙江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明显效果。
作者系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设施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