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大学毕业生章志平回乡创业

摸出养山鸡的门道

  •   每天清晨5时,兰溪市马涧镇塘下村的章志平就准时来到村旁的农场,给1000多只山鸡喂食。鸡群见了章志平,像是见了久违的朋友,“咕咕咕”欢叫着围了上来。由于长年在户外劳作,今年27岁的章志平皮肤有些黝黑,双手也略显粗糙,但他开玩笑说:“这是成熟男人的象征。”
      和许多从事农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同,章志平从小就立志从事农业。但由于家境一般,他在高考后填志愿时,报了财务管理,理由是该专业就业容易、待遇好,可以为从事农业积累资本。
      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章志平到义乌做了几年外贸员,结果发现赚的钱除去日常花销已所剩无几,因此决定提前回家搞农业。经过一番市场调研,他将目标锁定在山鸡养殖上。他说,因为山鸡肉质细嫩鲜美,蛋白质含量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011年3月,章志平辞职回到老家兰溪市马涧镇塘下村,用积蓄租了块山地建农场。然而,他的父亲却反对他从事农业,认为儿子是在“瞎搞”,不帮章志平建农场。少了父亲这个帮手,章志平建农场的活只得自己干,由于进出的路是新修的,拖拉机进不去,所以沙子、砖头等建筑材料都靠人工搬运,几个月下来,章志平更黑更瘦了。
      在章志平的预算中,建鸡舍不会超过2万元,但到了后期,发现各种花费简直就像无底洞,渐渐地,他感到了压力。这时,父亲拿来几万元钱,只丢下一句话:“好好干。”在家人的支持下,农场的基础设施很快就建好了,章志平开始憧憬未来,但困难也紧随而至。
      章志平买了100只种鸡,准备自繁自养,还买来了孵化器,本以为可以慢慢发展壮大,但由于场地面积有限,不少小山鸡感染鸡瘟,死了很多,而留下来的也因种种原因生长缓慢。看着前期投入没了,他又从外地买了500只小山鸡,但两个月后只剩下12只。接着他又买了200只小山鸡,因停电,加上没有其他加热设备,这些鸡还是病死了。从朋友那里买了400多只7个月大的公山鸡,结果在搬运时被压死300多只……
      面对一连串的挫折,章志平曾经犹豫:放着安稳的工作不干,回家养什么鸡啊。然而,倔强的他还是咬牙挺住,既然决定做了,就不能再犹豫,而且要做出个样子。章志平静下心来,思考了一番,认为造成一系列困难的主因还是自己缺乏养殖经验。“当初,我几乎是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在干,却不知干这行同样需要知识和经验。山鸡养殖有其特殊性,对环境和饮食要求特别高,病害防治的相关资料较少。”他说,从此之后他四处向专家、老养殖户讨教,终于积累了一套养鸡经验,再未出现死鸡现象。
      “创业难,但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很快乐。现在农场可以正常经营了,相信以后会更好。目前最大的难题还是缺乏资金,这也阻碍了养殖规模的扩大。”章志平说,“我希望用几年时间扩大农场规模,同时增加山鸡和贵妃鸡的养殖数量,慢慢扩大销路……” 张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