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诸暨板栗为何不“香”了?

  “我前几天在暨阳路上一家店买糖炒栗子吃,要47.2元一公斤,好贵!”家住诸暨江东小学附近的费小姐告诉笔者,记得去年这家店卖的栗子是36元一公斤,足足涨了11.2元。
  栗子价格看涨,那么,诸暨作为全省著名的“毛板红”板栗产区,是否产销形势一片大好?近日,笔者经过一番调查,却了解到一个不争的事实:诸暨市板栗产业早已开始走下坡路,近年板栗林面积只减不增,今年板栗价涨,还是没能带动诸暨板栗产业重现曙光。
板栗价格上涨,种植户收入却未增
  这几天,诸暨板栗已基本采收完毕,市场上,皮色暗红的“毛板红”栗子登场了。但是与费小姐所购的糖炒栗子相比,生鲜栗子价格要实惠得多。在东湖市场,个大饱满的栗子14元左右一公斤,均价10元左右一公斤。一位经销户说:“今年栗子价格比去年起码翻番,而且市场上栗子数量很少。”
  笔者在诸暨板栗主产区东白湖镇了解到,今年栗子普遍减产,虽然价格高了,种植户并没有增收。镇林业站站长吴元新告诉笔者:“前年和去年,不少种植户收入超万元,平均收入四五千元,今年多的也只有四五千元。”斯宅村一农户说,他家的板栗比去年少卖了2000元。
  目前,该有板栗林7.18万亩,最多的东白湖、赵家、陈宅三镇板栗林面积分别达2.18万亩、1.05万亩和0.87万亩,另外,枫桥、璜山、东和、街亭、草塔、马剑等镇乡也都超过2000亩。“毛板红”是主打品种。
  诸暨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斯炬海介绍,近年来该市板栗产量基本是逐年下降,去年是2480吨,今年最多2000吨,“主要是由于树龄老化、失管、天气等原因,导致板栗减产。虽然价格高了,总体还是减收”。
板栗栽培历史悠久,曾经风光无限
  诸暨板栗栽培历史悠久,据北宋《赵州图经》记载,“诸暨出如拳之栗”,曾为贡品。“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我市板栗产业最风光,效益也不错。”斯炬海说,当年,诸暨是全省著名的板栗产区,市林业部门实施“科技兴栗”战略,取得了10多项科技成果,选育出“毛板红”等多个优良品种,推广到全国12个省100余个县,栽培面积达100万亩。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诸暨板栗产业迅猛发展。从1987年开始,全市每年发展数百亩板栗。上世纪90年代初,板栗卖到20多元一公斤。受价格刺激影响,在1990年至1995年间,板栗产业大力发展,每年增加近万亩,全市一下子发展到7万多亩,年产量在2500吨以上,是1987年前的10倍之多。当时的陈蔡镇、斯宅乡被评为省板栗之乡,陈蔡镇柯溪坞村建起了300亩“毛板红”省级示范基地。但之后,随着效益越来越低,几乎停滞发展。“那时不只诸暨,全省板栗深加工工厂不少,现在都没怎么听到了。板栗产业走下坡路,也是全国性的。”斯炬海说。
板栗林缺乏管护,产出逐年减少
  由于板栗市场日趋平淡,10多年来,诸暨市板栗种植几乎没有发展。“近年我市板栗林面积只减不增,一是实际面积减少;二是产出面积减少。”斯炬海说。
  到目前,该市已有3000亩板栗林被改造种植香榧等经济作物。东白湖镇斯宅村村民斯菊珍把承包来的500亩板栗林全部改造成香榧林。另外,原有的板栗林,也因农户疏于管理,没有及时剪伐,更少有人进行施肥管护,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璜山镇璜山村村民黄国明说:“我家有几株栗子树,前几年采收的栗子每年都能分给几家亲戚一大袋,今年发现只有树冠上结果,可能是树冠太大,密度过大了,也可能是小年,栗子结得少。”“现在劳动力成本高,到高山上采收栗子,可能工夫钱都不值,有的农户也就顾不上采收了,只捡一些自然脱落的栗子,这也是产出减少的原因之一。”斯炬海说。“现在板栗已由‘粮食’转变为‘休闲食品’,市场需求变小了。”相关人士分析,诸暨板栗不“香”,是因为板栗全国都适种,产量十分巨大。在安徽等地,由于经济相对较弱,种植成本较低,农民种植板栗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价格上也有竞争优势。在我省,还有上虞、新昌、建德、桐庐等地都在上世纪90年代大面积种植。诸暨所产板栗,除了本地消费,多数只局限于上海、杭州等板栗种植空白区,回旋余地不大。一种东西,多了就不值钱,这是定律。再说现在水果、休闲食品丰富,此消彼长,对板栗市场是极大的冲击。
  板栗产业还受到了香榧产业的冲击和更替。“与香榧产业3.5亿元的年产值相比,板栗只有区区2000万元左右,日渐式微也在情理之中。”相关人士这样认为。
黄柳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