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养生

“台湾一女子被虾刺伤后身亡”的消息近日在微博上疯转

一只小小海虾为何会致人于死地?

  •   近日,一条关于台湾女子被虾刺伤后不日身亡的消息,在微博上疯转,不少网友跟帖表示不相信一只小虾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其实,这样的事情我省每年要接诊多例。特别是一些喜欢接触海鲜的人,如果存在免疫力低下或者肝功能不全等基础性疾病,很有可能像台湾女子那样中招。
    浙医一院每年收治至少10例类似患者
      据报道,台中市神冈乡的一名蔡姓女子,在烧虾时不慎遭活虾刺了一下右小腿,当时伤口很小,她仅以优碘消毒伤口。没想到第二天凌晨,伤口突然出现红肿硬块且疼痛难耐,家人急送医院治疗。医师判断是遭到细菌感染,立即进行清创处理,并对右腿进行截肢手术。但病情仍未见好转,10月1日不幸去世。
      医院表示,蔡女士是海洋弧菌感染造成坏死性筋膜炎,并引起败血性休克,最终导致死亡。
      对此,浙医一院感染科主任盛吉芳说,“这个现象并不少见,不仅是被海鲜刺伤,吃下去也有可能发生这一情况,只是许多人不了解而已。我们医院每年至少收治 10例左右这样的病例,尤其以春、夏、秋三季最为多见。”
      半个月前,盛主任就接诊了一名慈溪患者。患者今年40岁,男性,起因就是吃了贝壳类食物,起初出现腹泻,后来双下肢坏死,送到医院及时进行截肢抢救后,才保住性命。
      “并不是小虾多厉害,真正致命的是海洋弧菌,其实这种细菌正确的叫法是海洋源性创伤弧菌。因为一般情况下,海鲜不会致命,只有出现伤口了,才有感染的可能。”盛主任说,在日常接诊中,小虾并非是唯一的感染源,梭子蟹、青蟹、贝壳类、海鱼等都发生过感染事件。
    免疫力低下者要特别小心
      海洋源性创伤弧菌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细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宁波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室主任宗建平专门收集了多方研究情况,介绍该细菌。
      海洋源性创伤弧菌属于弧菌属,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1971年首次报道该菌引起疾病,现知包括三个生物型:I型对人类致病,能够引起原发性败血症和伤口感染;Ⅱ型是鳗鱼的主要致病菌;Ⅲ型于1996年夏季首次报道,能引起人类败血症和软组织感染。
      在美国所有经食物途径传染的传染疾病中,海洋源性创伤弧菌引起的死亡最高。近年来报告美国、韩国、日本及沿海各国因生吃牡蛎导致原发性败血症,死亡率高达70%,而且该菌快速致死,感染者多在1-2天内死亡。“海洋源性创伤弧菌的感染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消化道摄入,比如贝壳类等海产品以及生鱼片;另一种是皮肤直接接触感染,比如接触海产品时产生了伤口,海洋源性创伤弧菌就会侵入人体。”宗主任说,人与人之间不会相互传染,所以如果发现身边有人感染了海洋源性创伤弧菌,不用太惊慌。
      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吃海鲜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也有这样的疑问,同样都接触了海鲜,为什么有的人会感染发病,而有的人不会呢?
      宗主任表示,一般的感染是很轻微的,但如果是以下高危人群,就要特别小心了:酒精性肝硬化、肝病(包括原因不明的肝硬化)、慢性肝炎、酗酒、遗传性血色(铁)沉着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地中海型贫血、慢性肾衰、淋巴瘤等。
    被海鲜划伤后注意伤口是否红肿
      如今,许多人选择去海边度假,自己动手捞捞螃蟹捕捕鱼,有些人还喜欢在海边处理生蚝,一边挖一边烧烤,享受自助的美味。这些行为无形中也增加了被海鲜划伤的机会,那是不是说一旦被划伤都要去医院就诊呢?
      “关键看是否出现红肿,如果划伤的地方出现红肿,一定要小心,最好马上到医院去就诊。不过这个观念现在许多人还无法接受,觉得小伤口而已,犯得上用高级抗生素或者住院观察吗?如果说要截肢,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宗主任感叹,海洋源性创伤弧菌的杀伤力如此之大,和许多人对这个细菌不了解也有很大关系。
      盛吉芳介绍,如果感染了海洋源性创伤弧菌,几小时内皮肤就会出现溃烂,两天内组织坏死,随后患者会出现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最终丧命。该细菌发病非常之快,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皮肤有红肿的时候,最好马上就医,因为如果等到出现小水泡乃至大水泡等情况时,救治的难度就会增大。”宗主任介绍,皮肤红肿的原因非常多,但如果有被海鲜划伤的情况,最好能引起重视。
      同时,专家也建议,海鲜最好煮熟后再食用,不要贪图鲜味,尽量少生食海鲜。
    戎斌 于涛 黄淼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