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专版

杭州:生态循环农业熠熠生辉

  •   □本报记者 俞廷尚
      近年来,杭州根据打造生态型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生态设施强化工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农业污染防治工程、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等“416”工程,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并以此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利用桑枝条发展食用菌产业,规模达3400万袋,产值近3亿元。
      在重点畜牧产区配套建设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26家,年生产能力达30万吨。
      自主研究培育的黑鱼新品种“杭鳢1号”,具有生长周期短、基本不影响水体水质等优点,目前已在全市推广1万余亩。
      ……
      如今,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模式已初步形成。放眼浙江,杭州的生态循环农业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有数不清的闪光点。
    育出一条“活水鱼”
      乌鳢,俗称黑鱼,是杭州地区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然而,在环境保护压力日渐增大和市民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的今天,这一产业也面临着诸多瓶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养殖水环境污染。
      乌鳢以冰鲜鱼为食,这不仅严重败坏了养殖水质,而且大大增加了养殖成本和环境代价。据了解,一个养殖周期需换水10次以上,排出的养殖污水对自然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据估算,养殖1000亩乌鳢就可以污染1个西湖,素有“中国黑鱼之乡”之称的余杭运河镇因此考虑过放弃该产业。
      随着养殖环境污染的加剧,为防止乌鳢病害的爆发和传播,渔民在养殖过程频繁使用药物使得乌鳢中药物残留风险增加,而喂食的冰鲜鱼也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这些均影响了乌鳢的质量安全。一个富民产业几乎被逼入环保“死角”。
      面对进退两难的“鱼水之争”,杭州市农科院于2005年起围绕乌鳢产业升级开拓创新,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杂交培育出不喂食冰鲜鱼的杂交鳢“杭鳢1号”。这一科技成果,有效破解了乌鳢养殖的环保瓶颈,救活了这一产业。“杭鳢1号”品种的培育成功,实现了环保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据测算,一个养殖周期内,杭鳢1号相比传统乌鳢养殖,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减少90%、总磷排放减少93.59%、总氮排放减少96.48%、化学需氧量消耗减少88.32%,因换水次数减少亩均可节约用电250千瓦时。据当地养殖户介绍,本地黑鱼养殖一般投喂2.5公斤冰鲜鱼才能生产0.5公斤黑鱼,而且冰鲜鱼价格随季节波动较大,成本难以把握;而“杭鳢1号”一般投喂0.6公斤饲料即可生产0.5公斤黑鱼,每亩减少消耗冰鲜鱼12吨,且价格比较稳定。此外,“杭鳢1号”相比传统乌鳢具有养殖周期短、肉质口感好等特点,每亩平均利润增加5000元以上,增效作用初步显现。
      通过项目带动、政策促动和经济推动,“杭鳢1号”示范推广工作在杭州如火如荼展开,仅2011年,其养殖面积就达11663亩,产量达22963.6吨,实现产值4.13亿元,净利润达1.63亿元,其中6445亩“杭鳢1号”专养区减少污水排放量减少5.8亿立方米,节约用电161.1万千瓦时,节省电费85.4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养出一头“清洁猪”
      养猪一直是农民比较乐意从事的致富项目之一。随着社会对养殖污染的高度关注,如何养出一头“清洁猪”成为很多养殖户和企业的重要课题。萧山天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的“猪—蝇蛆—饲料—猪”模式,让这一传统农业项目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赢。
      该公司目前存栏生猪9万余头,年出栏商品猪16万头。在生猪养殖管理中,始终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原则,将整体预防污染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减少污染排放量。
      经多年试验,该公司研究开发了利用生物蝇蛆养殖处理猪粪、生产优质蛋白原料及高品质有机肥的项目,并于2011年7月开始试生产。该项目全年可处理新鲜猪粪2.2万吨,生产高品质有机肥料7500吨、鲜蝇蛆1500吨、蛆干360吨。
      猪场中的猪粪通过清洁生产、干清粪工艺被收集、清运到蝇蛆生产车间,蝇蛆以猪粪为营养基质,将猪粪“自动”转化为优质有机肥,解决了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问题。
      据该公司技术人员介绍,在处理畜禽粪便时,蝇蛆可以进行大规模、高效率的批量工厂化生产,产生的蝇蛆中含有天然抗菌肽、甲壳素等多种有用物质,蝇蛆干物质中的蛋白质含量和优质鱼粉相当,脂肪含量、诱食性和适口性都高于优质鱼粉,完全可以用于特种水产和畜禽养殖中。
      这一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可观。目前蝇蛆养殖后的基质以每吨420-450元的价格统一供应给有机肥公司,制成的蛆干产品外销价格为1.8万元/吨,年创经济效益约300多万元。“猪—蝇蛆—饲料—猪”的生猪养殖模式,实现了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的多重效应。
    养好一只“生态羊”
      临安地处浙西天目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为临安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发展肉羊等食草动物提供了饲料资源,临安成为全省山区肉羊生产的重点县(市)之一。
      临安市天目肉羊专业合作社在近年来以生态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肉羊养殖产业和临安市另一优势特色产业-竹笋业相结合,探索出了一个生态循环农业的新型模式:竹笋种植—笋制品加工—笋壳青贮—笋壳养羊—肉羊加工—羊粪还田(林),带动临安的肉羊产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据统计,临安市年存栏肉羊超过2万只,出栏肉羊3万余只,年产值逾3200万元,随着肉羊产业的壮大,给牧草饲料供应提出了新的需求。而同时,临安市拥有笋竹面积70余万亩,年鲜笋产量25万吨,每年产生5.6万吨笋壳。天目肉羊专业合作社与杭州正兴牧业有限公司联手,对临安市的笋壳资源进行研究开发,试验成功笋壳青贮养羊技术,构建了一条种养结合,笋壳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
      经检测利用微生物发酵青贮后的笋壳,含粗蛋白16.20%,比稻草高出3倍,特别是粗纤维提高10%左右,氨基酸的含量比常用饲料高出20%,是牛羊兔的理想饲料。鲜笋上市季节,鲜笋壳可以直接饲喂羊等食草动物,用笋壳替代青干草,笋壳粗蛋白含量比青干草高一倍。利用笋壳废弃物青贮养羊,变废为宝,有效解决了湖羊进山、规模养殖的饲料来源,仅现有笋制品加工企业和笋干大户的笋壳,即可解决10万只羊的饲用量,可新增产值1亿元,使更多的农民养羊致富。同时,羊粪是畜禽粪便中最好的长效有机肥,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于农林作物,有助于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用好一根“桑枝条”
      淳安是我省“蚕桑西进”重点县,全县的桑树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以前桑农把桑枝条剪下后,大都丢弃在田间焚烧,而现在他们把废枝条晒干后粉碎加工,便可以直接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基料,让一文不值的枝条变废为宝,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和环境。
      据杭州千岛湖金溢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介绍,他们从2006年起采用“桑—菌—沼—肥”多级循环利用模式,利用蚕桑生产废弃的桑枝条替代传统的杂木生产食用菌,食用菌生产后的菌棒、菇柄、菇蒂等废弃物放入沼气池作为沼气的原料,产生的沼气则作为生产菌棒灭菌过程中的燃料,沼气池中产生的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还于稻田或园地,从而达到农业资源的多级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基本实现了农业污染零排放的目的。据当地农技人员介绍,用桑枝条栽培出的黑木耳肉质厚实、外观光鲜、口味上佳,是黑木耳中的上品。据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实施“桑—菌—沼—肥”多级循环利用模式,金溢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每年因此可增加产值514.7万元,获利118万元。
      昔日只能当柴火、烂在田里的桑枝条,如今在淳安县广大蚕农心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宝贝。据统计,淳安县现每年生产桑枝食用菌在1500余万袋左右,以目前淳安全县桑园面积计算,每年每亩桑园修剪后产生残枝折干重400公斤以上,共可产生干桑枝4万吨,同时还可在养蚕过程中得到残叶、干蚕粪各万吨以上。所有的蚕业下脚料经过加工,可制黑木耳菌袋4000万袋,产干耳3千吨左右,实现产值1.5亿元。
      如今,杭州市通过合理规划、政策激励、项目支撑、技术研发等措施,涌现出了“猪—蚯蚓—甲鱼”、“莲子—鱼—水芹菜”、“猪—沼—果—渔—肥”、“稻—菇—稻”等多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此外,该市在化肥农药的减量控污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水节地等方面也颇有成效。据统计目前杭州市已累计建成“肥药双控”示范区111个、示范面积163.5万亩,相比对照区节药 15%和节肥19%。开展测土配方施肥415万亩次,累计推广商品有机肥20万吨。完成了存栏猪100头(牛10头)以上的1087家养殖场治理,可消化吸纳畜禽排泄物80万吨、约占畜禽排泄总量的32%,建成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380处。示范推广水产生态养殖6.6万亩,2011年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达65万亩,农膜回收量达6616吨。杭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呈现出设施优化、产业壮大、污染遏制、模式推广、点面结合、资源节约等趋势,一个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态循环农业风华正茂,生机勃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