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浙江食用菌“手握”三大“法宝”

  □本报记者 姚力丹
  食用菌是我省农业的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我省食用菌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区域特色更加明显,循环生产模式进一步丰富,集约化生产方式有力推进,标准菇棚改建工作有序开展,在品种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型、基础设施提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我省食用菌产业将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围绕规模化、集约化、循环型生产,提高机械装备和科技水平,重点推进“1515”产业提升工程,即创建10个省级示范性菌种场、50个精品园、100个高产高效的循环生产示范点和500个规范化菌棒集约生产中心。
  近日,全省食用菌现场考察暨生产工作会议在丽水召开,记者随行采访后发现,集约化生产、循环生产、标准菇棚改造已成为我省食用菌产业腾飞的三大“法宝”。
标准化:食用菌住进“标准房”
  走进位于云和县云和镇河上村的长田标准菇棚改造示范区,记者发现,一间间崭新的标准化香菇棚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每间菇棚都采用了镀锌钢架外棚,棚外还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据介绍,这是云和县标准化菇棚改造的成功典型。
  崇头镇三望栏村的菇农徐少明是菇棚改造的受益者之一。“改造前,我的菇棚是那种老式简易棚,不牢固不耐用,几乎每年都要翻修一遍,一到阴雨天,抗湿抗风能力差,特别容易出现烂棒。现在可好了,新菇棚整洁耐用,再也不用担心天气不好了。”望着自家改造一新的菇棚,徐少明兴奋地说。
  崇头镇三望栏村是一个以香菇种植为主要产业的村庄,种菇是80%以上村民的主业。改造前,菇棚大多集中在通往云和梯田景区的公路沿线,菇棚设计缺乏标准,五花八门,形象差,抗灾能力弱。为此,从去年开始,云和县启动了标准化菇棚改造项目,新菇棚统一采用“人字型”结构,把原先用毛竹、杉木做的骨架换成水泥柱和钢管。截至目前,全省已经改造1.88万个旧菇棚。经过改造之后,菇棚的抗灾能力明显增强,骨架至少可以使用5年以上,不必再像从前一样每年翻修,既节约了资源又为菇农省去了不少工作。更值得一提的是,菇棚改造后,香菇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每段菇至少可以提高1角的收益。
  除了云和县,近年来,平湖市新埭镇也在大力加快稻草蘑菇棚改造,目前全镇八成的稻草菇棚已经换成了钢架结构。张庭亮是姚浜村的一位菇农,他告诉记者,新菇棚采用的是钢管、反光膜、玻璃棉、遮阳膜等材料,不仅可以保持棚内温度,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而且改良后的蘑菇棚便于采摘作业。
  “以前5层的蘑菇床最上层需要用木梯子攀上去作业,操作比较累,新的菇棚比原来矮了2米,菇床也减少了一层,工人们在菇棚的操作也更方便了。”张庭亮还向记者算了笔账,以一个3500平方尺的菇棚为例,新型菇棚的造价在1.8万元左右,可以使用5到7年;一个老式菇棚造价为6500元,但是每年在菇棚上覆盖稻草的成本超过1000元,两者在投资上其实也差得不远,而且新菇棚优点更多,防火阻燃、不消耗稻草、劳动强度低、冬季保温性强。
  菇棚是食用菌栽培的最主要设施。为此,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开展菇棚改建工作,从调研到提出菇棚设计方案,从图纸设计到样板棚建设,从样板棚建设到连片改造,菇棚改造工作进展迅猛。目前,仅丽水市就改建标准香菇棚6928个,改建后的棚架使用年限延长3—4倍,每棒可提高收益0.2元。
生态化:高效循环生产亮点多
  淳安千岛湖桑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每年可以生产桑木耳6万公斤,“我们的木耳供不应求,哪怕产量再多一些,销路都不成问题。”合作社负责人王建功告诉记者,和普通黑木耳不同的是,他们合作社的黑木耳培养料不是杂木,而是原本废弃的桑枝。
  淳安县是我省蚕茧生产大县,全县有桑园面积12.6万亩,每年可剪伐大量的桑枝条。以前,这些大量废弃的桑枝除了当柴火烧,就随意丢弃,腐烂后严重污染环境。近年来,淳安通过实践发现,这些废弃的桑枝条晒干后粉碎加工,可以直接作为栽培黑木耳的原料,与过去以杂木为原料相比,不仅每袋成本降低了,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为此,2008年开始,淳安将桑枝培育食用菌列入新兴产业大力推广,去年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2210万袋,利用桑枝木屑7957吨,桑枝利用率达到16%。
  “用桑枝条栽培出的黑木耳与杂木培育的相比,不仅肉质厚实,外观更有光泽,在口味上也更佳,是黑木耳中的上品。”王建功告诉记者,通过对比栽培,他发现用100%桑枝条制的菌棒,其菌势生长要比杂木提前10天左右出耳,单支产干耳量有所提高。
  除了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外,牛粪也成为种植蘑菇的“宝贝”。德清县经过多年探索,摸索出利用奶牛粪尿及草饲料残渣栽培双孢蘑菇的最佳配方。在这里,原本臭烘烘的牛粪通过两次发酵和高温消毒后,就变成了有机肥料,成为了蘑菇的温床。
  据悉,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挖掘和开发食用菌循环功能,示范推广了菌稻轮作、桑枝黑木耳、茭白叶栽培大球盖菇、菌糠多用途开发等一大批以食用菌为节点的“千斤粮、万元钱”循环生产模式。据测算,2011年我省有120余万吨种养业副产品转化为食用菌,而且菌糠的综合利用也得到很好的开发,或二次栽培食用菌,或作有机肥发展芦笋、铁皮石斛、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食用菌产业正逐步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利用型转变。
集约化: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走进龙泉市安仁镇胜阳村菌棒加工场,只见一条全自动生产菌棒的流水线正在轰轰作响,10多个工人或搅拌原料,或装袋包装,忙碌有序。
  这座厂房已成为胜阳村村民的菌棒加工“根据地”。据了解,胜阳村原处于海拔900米以上的深山,村民们以种植香菇、黑木耳为生。2010年,胜阳村整村搬迁至安仁镇集镇,实现了下山脱贫的梦想,可同时,村民们却少了制作菌棒的场所。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大部分村民在居住小区的马路上、空地里搅拌原料、制作菌棒,既容易给道路造成阻塞,又破坏了小区整体环境面貌。为此,今年4月,胜阳村村“两委”投资40万元,开始建设菌棒集约化加工厂,并于今年8月投入生产,现在已经加工菌棒40万棒。
  “集约化菌棒生产模式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龙泉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加工厂引进了自动搅拌机、自动扎口机等机械设备,实现菌棒培养料自动搅拌,每小时可以搅拌5000公斤以上培养料,是传统人工搅拌的6倍,大大节约了人力和时间,一袋菌棒的加工成本仅0.1元左右,村民拿到菌棒就能直接接种。更重要的是,这种“菌包集中生产—分散出菇”的管理模式从源头上切断了有毒有害物质流入食用菌生产的过程。菌棒加工场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何种原材料都有记录,销售的菌棒也有台账登记,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便于追溯。
  在食用菌集约化生产过程中,先进的工厂化生产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在丽水百兴菇业杏鲍菇基地里,企业采用的是全自动工厂化栽培设施系统,搅拌、装瓶、盖瓶、接种、搔菌等环节已经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同时工厂还采用自动可控的人工气候,污染率低,种植成活率高,杏鲍菇产量和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生产周期缩短了10天;而缙云珍稀食用菌合作社则在杏鲍菇生产中采用液体菌种技术,以前需要10人接种两天的工作量,现在4—5个小时就能完成。
  据悉,近年来,我省食用菌集约化生产方式得到有力推进,其中,龙泉、庆元、景宁、莲都等食用菌主产区的专业村或集中生产区域已建有专业化菌棒生产场121家,订单生产菌棒1.63亿棒。同时,全省已建设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主体72家,生产能力4.7亿袋,液体接种、床栽食用菌培养料堆制等新技术正被逐步应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