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吃过红米饭或者黑米饭的人都知道,虽然其营养丰富,但口感粗糙。然而,富阳有位土专家,历经38年苦心研究,育出新品系“创新58红糯稻”,让红米饭变得又糯又香又营养……

高粱水稻“联姻”,后代“惊艳”问世

  •   □本报记者 王美华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富阳市老农技干部汪宝增,却让高粱和水稻联姻成婚,产下后代“创新58红糯稻”。这种新产品一上市就受到追捧,30元一公斤的价格,消费者眼睛都不眨就下单抢购。
      9月10日,浙江联政科技评估中心组织科技成果鉴定会,来自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和浙江农林大学的7位水稻育种专家,专程来到富阳市场口镇,他们通过现场考察,分析研讨,一致通过了对“创新58红糯稻”的科技成果鉴定。
      记者在田间看到,尽管“创新58红糯稻”种植面积不大,但它在一大片稻田中显得很有“个性”,茎秆粗壮,穗大粒多,即将成熟的稻穗微微下垂。因上周的大雨袭击,它的“邻居”部分稍稍倒伏,但“创新58红糯稻”依然“身姿挺拔”。一旁的老汪告诉记者,这种稻子抗倒伏性能特别好,后期施肥量加大点也不会因植株过嫩而引起倒伏,同时还有二次灌浆的功能,所以,产量较高,亩产在500公斤以上。
      据了解,汪宝增是富阳市出了名的育种迷,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红糯稻育种就成了他全部的事业。这位当年毕业于中学农技班的公社农技员,将他的育种情节延续到了退休后,直至成果几近成熟。
      将高粱和水稻杂交,产生后代,选育优良的稻种,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据育种专家介绍,农作物远缘杂交,因为品性差异较大,性状分离的表现年代持久,是一项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研究工作,没有相当的恒心和意志力是绝不能完成的。汪宝增的这项坚持迄今已整整历经了38年,其间,除了蹲田头,老汪还频繁来往于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请教国内的育种专家,通过多年多代选育,育成“正果”。
      据介绍,这种一“出世”就引人关注的“创新58红糯稻”,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其钙、锌、镁、铁等有益矿物质是普通稻米的9-14倍。煮成米饭,口感香糯。初次“吃螃蟹”的富阳市创乐粮食专业合作社去年开始试种20亩“创新58红糯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稻米被杭州、富阳等地消费者和杭城多家饭馆抢购一空,今年又扩种了20余亩。
    专家点评
      夏英武(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这个品系丰产性很高,栽培好可以达到亩产600公斤。总体看,可以应用。过去育种界对远缘杂交不敢碰,因为时间长,很难稳定,但今天看到的红糯稻可以应用。
      应存山(原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这个品系肯定是成熟的,一是经过多年多代的选育,该品系已经稳定;二是该种稻米有很高的矿物质元素,是人体需要的,这是很大的创新。
      奚永安(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高粱和水稻杂交育种成功,本身就是创新,是很大的突破和成果。
      王贤裕(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这个品系丰产性不错,穗数多,抗病性强,抗倒性好。功能稻定位不错。
      曾广文(浙江大学教授):“创新58红糯稻”既解决了糯稻的产量低问题,也解决了高粱的口感差问题,很有意义。
      马建义(浙江农林大学研究员):汪宝增进行的育种是传统育种,是自然的,其食品安全绝对没有问题,值得推广。专家正在田头考察分析,前左为夏英武教授。 董小平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