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钟杏菊:偏远海岛上的“生命守护神”

  舟山嵊泗县的壁下社区分三个小岛,壁下、安基、大盘,陆地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终年飘荡在风雨里,岛上全是羊肠小道,与外界的联系仅靠两三天一班的交通船,遇到风浪大时,十天半个月不能通航。通讯更是时有时无,生存条件异常艰苦。但生活在岛上的居民,心里却很踏实,因为这36年来,有位“自家医生”每天都准时出现在卫生院里,不论头痛感冒,还是疑难杂症全找她,因为她是卫生院最好的医生,也是唯一的医生,她正是钟杏菊。
36年如一日的坚守
  30多年前的壁下卫生院最多时有7位驻岛医生,为小岛居民和在附近渔场作业的上万渔民提供服务。但现在,60岁以上的占了一半以上,他们绝大多数身边没有子女照顾。能走、愿走的本地人差不多都走了,驻岛医生也越来越少,最后只剩钟杏菊一人。岛上现在几乎找不到40岁以下的本地年轻人。“老人的常见病是高血压和糖尿病,还有几位患上了精神病和心脏病。老人平时没人照顾,行动不便,我得经常去串门。”钟杏菊上岛后,不仅白天要做好日常门诊,平时有需要还要出诊,遇上恶劣天气,还要24小时待命,岛上的崎岖小路不知让她踏破了多少双鞋,这位海岛妇女黝黑的脸上,鬓角染霜,言谈朴素,一如其人。
  闲不下来的钟杏菊,冬冒寒风夏顶烈日,走访每一户渔民家庭,展开健康状况普查,为全岛渔民建立健康档案。每次领导问钟杏菊一个人干社区卫生服务,是否需要解决什么困难时,她总是笑着回答:“干活苦点累点没关系,我觉得在岛上工作,和群众的心贴得近,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
全心全意只为这个“家”
“这里从来就是我的家,我离不开家,家也离不开我。”钟杏菊笃定地说。1954年,钟杏菊出生在大盘岛。10岁才上学的钟杏菊,由于刻苦好学,12岁时开始跳级,14岁小学毕业后,像个男孩子一样参加集体劳动。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钟杏菊深深体会到,小岛上的居民吃尽了没有医生缺少药物的苦头。
  16岁那年,钟杏菊到壁下岛上参加驻岛部队卫生所举办的针灸培训班,从此,她开始了漫长的习医之路。22岁那年,钟杏菊曾有机会留在嵊泗县人民医院工作,这对一个从小岛上出来的姑娘,绝对是个求之不得的好机会,但钟杏菊的心里牵挂着壁下、大盘这些小岛上的父老乡亲,她毅然回到了壁下卫生院,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岛渔村医疗卫生工作中。
  36年来,钟杏菊只在女儿坐月子的时候请过一个月的假,陪患尿毒症的丈夫看病、做透析时请过假。其余时间都在岛上,从未离开过。在钟杏菊工作过的地方,只要提起她的名字,乡亲们都会由衷地说:“杏菊是阿拉渔民自家医生。坚守小岛挎药箱,坐小船风里来浪里去,为阿拉送医送药、除病消灾,真比亲人还要亲!”
最缺为父老乡亲服务的接班人
  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钟杏菊曾多次被县里相中,但怀着对小岛居民的舍不得,钟杏菊留下了。2008年12月,钟杏菊到了该退休的年龄,她依然留下来为大伙看病,2009年1月,钟杏菊被返聘为壁下卫生站驻岛医生至今。“我年纪大了,需要有人帮忙,还好最近来了一位40多岁的医生,技术比我好。”钟杏菊内心依旧忐忑,不知这位医生能留下多久,毕竟这岛上可是静得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听得到,不是任何人都能耐得住这份寂寞的。
  钟杏菊坦言,这么多年来,岛上的医疗环境相比县里还有一定差距,待遇和政策更是没法比,这也是出岛了就不愿再回来的主要原因。小岛医生的月工资只有1000余元,目前还没有相关政策,鼓励本地人学成后回小岛工作。
  如今的钟杏菊已是两鬓银霜,但她依然锲而不舍,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也期待着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到自己的队伍。 王卓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