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山背村村民孙士明接到了一个长途电话,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云岭镇的村民曹加海打给他的,“老孙,第二遍挖山整地是不是可以开始了?”“再等等,到了这个月底下个月初的样子,记住,挖的深度不能超过30厘米,太深了,盖了‘被子’也长不出笋的!”
原来,在2个多月前,埭溪的毛竹覆盖高效生态栽培技术传到了宣城云岭,让当地笋农感到好奇,而掌握该项技术的“核心人物”孙士明就成了他们的老师。“我们云岭的最大产业就是矿产,但是石头总有挖完的一天,我们也在寻找新路子。”云岭镇镇长詹善清说。今年4月,他在宣城干部赴湖挂职锻炼的过程中,被派到埭溪镇担任镇长助理一职。在工作中詹善清发现,当地现代林业发展水平较高,特别是“给竹山‘盖被子’”的毛竹覆盖技术,能让亩均效益倍增。
据了解,去年埭溪全镇培育毛竹覆盖示范户达33户,覆盖面积65.42亩,平均亩产值1.13万元,今年上半年的户数和面积分别增加到58户和129.47亩,亩均产值已与去年全年相当。
而在云岭也有较多的山场资源,于是“石头城”开始寻思,要像埭溪一样培育出生态“摇钱林”。2个多月前,云林镇组织当地19个行政村的部分村干部和种植户,前往埭溪镇联山村的大山坞省级毛竹笋覆盖精品园,参观学习毛竹覆盖技术。“当时正好是第一遍挖山整地的时候,他们都感到奇怪,为什么我们翻竹林地的深度要比传统管理时浅很多,在现场,孙士明就开始解释了……”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建明回忆起那天的场景时说。
这趟现场课触动了这批特殊的安徽“学生”,他们决定要向埭溪“借”这条神奇的“被子”,把毛竹覆盖技术带回家。为了抓紧前期改造、赶上第一遍挖山整地时间,云岭人回去后立即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丁潭村村民曹加海就是当地第一个着手给竹林“盖被子”的人。
“毛竹覆盖技术源于埭溪农民的智慧。”该镇党委书记杨倬告诉笔者,近年来,这项出自孙士明等农民“土专家”之手的“经验做法”,在浙江大学、省林科院、市林科所等科研院所的实践总结下,已经升级为一项生态高效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成果。 郑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