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10年建设,衢州市衢江区重点公益林优质林分面积达到71万亩,比10年前增加近25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公益林区平均每亩活立木蓄积从原来的0.9立方米增加到如今的2.7立方米,增加了近3倍;森林生物量达到307万吨,年增长9%。生态公益林建设在确保“一泓清水出衢江”的同时,还改善了山区生态环境,促进了特色种养业兴起。
小气候催生新产业
群山环抱下,举村乡洋坑村数十亩红豆杉郁郁葱葱,散发出勃勃生机。“红豆杉对生长环境近乎苛刻,对气候条件要求十分严格,是公益林建设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为红豆杉提供了适应生长的小气候。”种植户蓝祖文笑着说,从2007年开始,他先后投入20多万元,从松阳、武义、绍兴等地引进红豆杉苗,租用土地种植红豆杉,现已种植30多亩,共培育苗木3万多株,总价值达到50万元。公益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土壤受侵蚀冲刷的次数,保持了土壤肥力。由于生长环境良好,早期种植的苗木胸径已达到10厘米,高度超过3米,蓝祖文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将种植面积发展到60亩。
林间溪流养起生态蛙
同样在举村乡茶山村,十里山涧溪流稳定,泉水淙淙,成了得天独厚的石蛙养殖园。“公益林是‘绿色水库’,具有截留降水、调节径流和改善水质等功能,林间山涧溪流常年水源充沛,为石蛙养殖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衢江区公益林办公室的郑荣仙介绍道。
石蛙的生长条件对环境要求较高,习惯生活在深山密林山涧溪流中,以昆虫为食,养殖石蛙的关键是要有常年流动的山泉水,以及溪边丰富的植被。2010年,村民蓝全珍将公益林内一条10公里长的山涧承包下来用于石蛙养殖,因为生长环境好,现已发展到数万只的规模,大的石蛙长到近半斤。“石蛙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且有清热解毒等功效,市场价将近200元一斤,实行高山生态养殖,更受消费者欢迎。”蓝全珍对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产权证带来新收益
地处乌溪江库区的湖南镇华家村,全村110多户、300多人,是一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2008年村里成立了食用菌产销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带领低收入农户致富奔小康。目前,合作社已投入600多万元,新购了自动装袋机、制冷机等,配置了36个库房,实行工厂化反季节生产金针菇,36个库房每批可种植50万袋,一年可栽三熟,年产景150万袋。
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祝建平说,每袋菇的菌种、人工、电费等成本约2元,产菇6两,市场平均价为每公斤10元,效益可观。合作社有意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做大做强产业,但资金受阻。
良好的公益林为食用菌产销专业合作社扩大生产解除了后顾之忧。据了解,该村现有公益林7672亩,为村集体及村民个人所有,今年全村80%的村民以公益林入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每人每年股金分红600元。按照相关政策,公益林价值评估后,合作社可凭公益林产权证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以满足生产资金需求。
森林生态游蓬勃发展
公益林建设带来生态环境大改善,生态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森林旅游蓬勃发展。湖南镇破石村有成片的古树林,还有笔架山、砚池、牡丹亭等景点,清澈小溪穿村而过。村里强化特色,顺势做大农家乐休闲游,投资1万余元,修建了通往古树林的游步道,同时整治路边赤膊墙1.8万平方米,着手修缮清代古建筑。今年6月杨梅采摘游,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最多时一天有68辆车300多人进村,村里两家可同时接待300人的农家乐几乎天天爆满。
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湖光山色,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的快速发展。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内的九龙湖,目前已开发建成九龙湖水上乐园、湘思亲水园、月亮岛、湘思岛、太阳岛、卧龙山庄、梦龙山庄、仙霞山庄等一批湿地生态休闲旅游设施,年可接待旅客10余万人次,旅游经营收支达600多万元。湖南镇元墩后、湘思,黄坛口乡为公等沿九龙湖行政村,利用杨梅等果园开展自采游农家乐项目,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库区农民收入。2011年,全区共接待游客2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8亿元。其中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115万人次,总收入13800万元。
王国成 毛志良 袁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