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林业

走进生态文化村

编者按: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据省生态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楼国华近日介绍,省生态文化协会自2010年12月成立以来,遵循“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宗旨,开展了“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遴选命名活动。去年,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凤凰村等13家单位被授予首批“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称号。经省生态文化协会推荐,武义县金灿·白革生态文化村、象山民俗文化村南充村、安吉县昆铜乡长林垓村和皈山乡尚书圩村等4个村也于去年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生态文化村,感受生态文化的魅力。
象山南充村:
一个被绿色浸染的村庄
  象山县茅洋乡南充村位于溪口水库最上游,有天下休闲地、人间养生场之美誉。它靠近深入内陆的蟹蚶港,南依森林茂密、海拔557米的五狮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环境清新幽静,湖光山色秀美。
  这是一个被绿色浸染的村庄,绿得重重叠叠,绿得无边无际,绿得葱翠欲滴。碧波荡漾的水库像村庄的守护神一样,不管哪个季节,永远为它守候。
  村里无论是房屋、巷道、塘基、水渠,还是围墙都用山溪石垒成,外人称这个小山村为“石头村”。几百年的风雨洗礼后,它仍然保存完好,岁月痕迹让人着迷……除了道路及房屋尽显原始古朴的风情外,村内还有一道天然形成的瀑布,水流从瀑布飞泻而下,汇入下方的水池中,清澈见底的水,一到冬天,水面上便会形成阵阵白雾,笼罩水面,如瑶池仙境一般。
  南充村还有大面积的茶园、柑橘林、竹林及杨梅林,果子成熟季节,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皆绿树红果,煞是喜人。
  南充村周围数十平方公里内没有大型企业和污染源,村内古树名木、本土植物、奇花异草姿态万千、色彩缤纷。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大量野兔、野鸡等野生动物生活栖息。
  据村里人介绍,他们将利用这无边的绿意,对村庄进行改造,希望以旅游兴村,让外来的游客能在这个天然氧吧里度过休闲时光。如今,村里已在打造古树林、百竹园等景观。走在村后的山坡上,古树随处可见,长长的树藤仿佛长长的胡须,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南充村在260年前就有村谱,那个时候的村谱里记载着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有50多个。而如今,村里560户人家、1760个村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330个,85岁的老人有60个。
  以前的南充村是地道的山里山,弯里弯,村民出村赶个集,翻山越岭得一天时间,如今水泥路一直浇到家门口,道路平坦了,生活便利了,村民们的心里也敞亮了。家家户户不仅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种上了各式的花花草草,姹紫嫣红得让人流连忘返。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好一点,是每个村民的愿望。村庄变美了,潜移默化地带动了村民生活观念的转变。村里没有一家工厂,有许多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打脚笠,没有比这个活更绿色环保的了。现在,村里正在筹备一些旅游项目,等有一天,游客来村里可以和村民们一起干农家活。
  以旅游兴村的建设,正在不断规划和实施中,南充村依靠着天然资源,更重要的是有着这样一群勤劳致富的南充人,南充的生态环境正越来越好,有一天来南充休闲旅游的人会络绎不绝。
安吉尚书圩村:尚书文化孕育山村文明
  自古以来,文化的传承均有名人的印记。位于安吉县皈山乡的尚书圩村是一个小山村,多少年来,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恬静如山水一样、波澜不惊的生活中传承着一种文化与人生价值。
  几百年前,一位农家的杨氏子弟振普用自己的勤学苦读换来了一世功名,也许是厚积薄发,这位穷小子的仕途一发而不可收拾,当杨振普官至尚书衣锦还乡时,他出生的那个小山村还是一个没有地名的野地。一时间,小山村因有了尚书而闻名,尚书就成了当地的代名词,小山村也因为有了杨振普而喧闹起来,那条狭长的村街也因此被叫作尚书街。但几百年后,后人误把“尚书街”叫成了“尚书圩”。“我们的尚书文化就是要让村民传承尚书的勤学苦读,为后代创造一种重学习的风尚,同时还要赋予其新的内涵,创造农村的和谐文明。”该村党支部书记李锡良说。
  走进尚书圩村,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中心村区域,一个40平方米的永乐社戏台给人以很多的遐思。据当地村民介绍,每年春节,这个社戏台都要连续演出多台社戏,观众场场爆满。平时,这些拿惯了锄头铁锹的农民每周一次参与的秧歌或合唱活动拉近了村民邻里间的距离。当然,赋予尚书文化更多魅力的当属正在建设中的走石阶、骑石马、金榜门、藏书阁等寓意人生奋斗的相关建筑。据传,就在杨振普这位尚书的庄园旧址,沿山势修建了一段石阶,寓意每一位后人必须脚踏实地做人做事;一段石阶过后骑上石马,沿着一段弯弯曲曲的险径直奔金榜门,说是金榜门实际上是一个用花岗石雕刻的高6米的牌坊,仿徽派建筑,气势恢宏。再经过一段石阶就到达了藏书阁。两栋藏书楼的建造也极富特色。在“求知路”的旁边是一个不规则的2米深的池塘,约能装得下6000立方米清水,取名为墨池,墨池的上方浮架着一栋九曲回廊桥,与之遥遥相对的是杨振普的石像,整个建筑总共占地约30亩。
  为整体有效地挖掘尚书文化,村里成立了“尚书花轿”文艺团队,表演节目主要是体现杨尚书在高中状元后,整个小山村为迎接他回乡而特意创作的喜庆场面。这也是激励后人努力学习,并牢记感恩报国。
  当然,尚书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尚书圩村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开始了他们极富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弘扬尚书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就应运而生,绿色人居与节能相结合的理念为当地新时期的农村建设埋下了伏笔。此外,每年10月20日,村里都要举办尚书文化节,组织全村村民参加自编自演的联欢会,招徕四方来客。村里还以此为依托,充分利用本村的良好生态资源和美丽乡村创建成果,积极经营村庄,发展休闲经济,为广大村民和集体增加收入
  尚书文化正在创造尚书圩村的生态文明,这种生态文明塑造着农民的新追求。
武义白革村:4500亩竹海环绕的古老村落
  武义县泉溪镇白革村地处武义至永康的中心地带,海拔600多米,素有“十里竹海、十景白山”之称,4500亩竹海环绕村庄,森林覆盖率达90%,村中有3处古树群,其中有800年以上树龄的南方红豆杉10棵、枫香12株,400年以上古树100余棵,100年以上古树1000余棵。白革村也由此成为我省红豆杉树种保护区。
  白革村因拥有迷人的风光和丰富的民俗,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游玩。“风从村口的树林中穿过,叶落的声音在古老的村落飘荡。红红翠翠,叠叠依依,浅浅深深……村口,一雌一雄两株树龄千年的南方红豆杉,在静默中彼此守望,见证着这个古老村落的岁月沧桑。”
  这是一位从白革村走出去的游子在回乡祭祖时写下的一段文字。现实中的白革村与文字中的诗情画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古木苍苍,溪水潺潺,柴门犬吠,屋舍俨然,这正是白革村的真实写照。
  白革村村委会主任朱德初说,白革建村已有800多年历史,自古崇尚耕读传家,数百年来文运鼎盛,培育了不少优秀儿女。其中,最让白革村朱氏后人引以为豪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进士朱若功。在村中朱氏宗祠里,朱若功的“进士及第”牌匾仍然高挂在大堂上。
  关于朱若功的事迹,在武义及朱若功当过父母官的昆明等地的地方志中均有记载。朱德初指了指村外一株参天大树说:“村里人都知道朱若功很有名,这棵钩栗树是当年朱若功从云南昆明移栽回来的,在本地绝无仅有。”据称,钩栗树质坚韧,其果实肉色棕红,如板栗。
  尽管白革村历史悠久,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村民们还不是很富裕。朱德初说,挖掘村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农家乐,是近几年该村的主要发展思路。2007年,白革村和金灿集团达成协议,金灿集团进驻白革成立金灿旅游公司,规划开发该村的旅游和绿色产业。
  在白革村现有的自然资源中,首屈一指的是古树群,其中有两棵古树很有来历。一棵是被誉为“华东第一泡桐”的古泡桐树,相传比白革村建村历史还长,这棵泡桐树为何出现在这里现在仍然是个谜。另一棵是号称“华东第一杉”的古杉树,树干笔直挺拔,但长到半空却生生地断了,村里人推断或为雷击所致。
  此外,白革村竹林资源丰富,环村东南西三面的山上都是竹子,竹林覆盖率50%以上,其最大特点是毫无间断地大片状分布,形成了竹海景观。如今,白革村和金灿旅游公司已经联手在环村的竹海中修建了5公里卡丁车道。
  除了古树名木,白革村的人文资源同样丰厚。白革村周边有大士岩、状元峰、三叠台、八宝陵等“白革十景”。
  从明朝开始,每年农历八月,白革村都会举办迎圣佛活动,即把大士庵中的大士佛抬到附近朱姓村落游一游,以保一方百姓平安。在迎圣佛的队伍中,总少不了一群戴着光头面具、奇装异服的村民,这就是白革村沿袭千百年的大头和尚民俗活动。据传有户人家因猪瘟已不养猪,就请和尚做法事。后来,这户人家又养起猪来,结果他家的猪比别人家的长得快、长得好。和尚拜猪栏、家猪能快长的消息很快传开。如今,除了农历八月,白革村在新春元宵时节也会举办这项活动。 本报综合报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